东北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地方,这里不但土地广阔而且风景优美,很多人选择到这里旅游,来东北旅游当然不要错过长春了。长春有哪些民俗文化?长春有哪些风俗习惯?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长春传统民俗文化,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地方。
火炕生出豆芽菜,火炕孵出小鸡崽
火炕,是东北农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家里来客人要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等游戏也是在炕上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现在东北地区的楼房内大多已经采用水暖式集中供热了,只有在农村还可以见到火炕。
在东北农村,家家会把火炕利用起来,用一个盆,装上黄豆或者绿豆,放上少量水,放在炕上。由于火炕的温度,盆水升温,豆儿生芽,两晚的时间,一盆鲜豆芽儿就诞生了。火炕上,诞生的还不只是豆芽儿菜。黄黄的草筐,一窝鸡蛋,几个星期之后,鸡蛋壳里走出了小鸡崽。原来,农民把鸡蛋放在草囤里,放在火炕上,使蛋受热,几个星期之内,一个个新的小生命在温暖的火炕上慢慢孕育成熟。
满族剪纸手艺精,扎盏灯笼高高挂
剪纸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从前,满族祭祀祖先时在祖匣子上贴的图案和文字等需要用纸剪成,随着这样的祭祀活动继承下来,古老的剪纸手艺也传承了下来。剪纸的题材既蕴含祝愿幸福吉祥的寓意,也具有反映自然和社会状况的现实意义,表现了东北人民群众丰富的内心世界。它们的艺术风格或洗练大方,或绚丽华美,或精工细致,或千姿百态……散落在东北民间的满族剪纸艺术如山花一般,坚韧顽强,不骄不躁,如今已经香飘海内外。
在东北,在长春,过大年扎灯笼、挂红灯是人们最为喜庆生动的民俗活动。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忙过年,不等除夕,大街小巷,每一扇窗户里面都被红彤彤的灯笼妆点得格外喜庆。灯笼是一种亲情,是北方人民对岁月的美好歌颂,也是老少皆宜,大家可以一同参与的年俗活动。传说挂红灯有三种说法:一是喜庆,二是吉祥,三是迎接,迎接的是故去的老人。他们走得太久了可能找不到家门,挂一盏红灯,让他们能看清家门回家团聚。这是淳朴的东北人对祖先的感恩和思念。
捕鱼先把冰来镩,采来冰块制冰灯
东北的冬季,寒冷的冰雪覆盖着厚厚的冰层,人们使用一种叫做冰镩的工具,把厚厚的冰层凿开,然后下网,去捕捞冰层下的鲜鱼,称为“冬捕”。“冬捕”历史悠久,目前世界上这样完整保存下来的原始捕捞活动已经不多了。长春石头口门水库是人工的湖泊,这里每年冬季举行盛大的捕鱼节活动。人们在冰上可以参加篝火晚会、祭鱼祭湖等仪式,亲身体验冬捕活动。
长春也是冰灯制作的理想之地。长春的冰来自于南湖,人们用割冰机在南湖冰面上取冰,再用大绳将冰块拖出水面,转车运走。到了冰灯制作工地,老艺人和年轻的雕塑家着手设计雕琢。入夜,当万盏冰灯闪闪发亮,人们畅游其中,仿若仙境。
猪肉炖粉吃不够,乱炖炖出一锅菜
猪肉炖粉条是东北的一道名菜。因为北方盛产土豆,秋末冬初,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开设“粉房”自制东北粉条,粉条洁白筋道,特别是和猪肉炖在一起时,肉汁汤水充分被粉条吸收,粉条就变成了透明的金黄色,同时散发着浓浓的肉香,令人百吃不厌。
在长春,还有一道名菜叫“乱炖”,是指把各种菜放在一起大锅炖。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渔民给皇帝打鳇鱼,但只能打,不准吃。一天,渔夫的母亲病了想吃鳇鱼,好心的厨师就捡了一条小鳇鱼炖上了,怕官府追查,里面又加了其他的杂鱼和菜。不一会儿,香味引来了衙门的官差,官差喝问:“是炖鱼吗?”厨师说:“不是,是乱炖。”官差揭开锅盖,发现里面除了鳇鱼还有其他的菜。又听说渔夫娘亲生病的事,想到谁无爹娘,就饶过了厨师和渔夫。“乱炖”因此得名。
大缸小缸渍酸菜,白肉血肠杀猪菜
东北人有吃酸菜的习惯,入秋之后,白菜成熟,把采下来的白菜放在缸里用清水泡上,一个冬天,白菜不仅不会腐烂还变得又脆又酸,无论是炒是炖,都是东北老百姓冬季绝不能少的一道传统菜。
用酸菜做主要原料的满族传统菜肴有很多,首屈一指的就是白肉血肠杀猪菜。这道菜的历史要追溯到清顺治年间,此菜是皇家用作祭祀神山祖地长白山的一道菜。这道菜以猪肉、血肠为主要原料,再用农家酸菜一起炖煮,就成为“吉菜”中的名菜——白肉血肠杀猪菜。白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血肠明亮鲜美,脆嫩绵软,热汤鲜香味醇,再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四溢。 (刘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