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3年第1期 > 多棱镜
首页 > 多棱镜

多棱镜


日期: 2013-03-14 10:51:00 浏览次数: 字号:[ ]

那个年代,病的不是中国人而是中国

中国人都对“东亚病夫”这个词有抵触感。

说起这个词,何志鹏颇有感触地回忆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有很多电影,通过武打的方式来表达对病夫这个形象的反抗,试图说明中国很强大。但我认为,通过这些电影,我们当然可以说陈真、霍元甲不是病夫,但我们很难认为中国不是一个‘病夫’。”

学习历史需要纵横观。从横向来说,在1840年这个时间点,此时的中国存在着众多问题。

首先,人口众多。此时中国有三亿多人,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一是生存压力,清朝跟宋朝、明朝相比,经济产量增加少,人口激增,导致每个人能享用的财富少。二是社会精英层的压力。考科举的人多了,录取人数并未相应增加,导致竞争的激烈化。此外,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写出来是八股文,这代表着整个社会的知识阶层的思想是禁锢、僵化的。

其次,经济发展迟缓。当西方已经在考虑用大规模的商品经济来增加本国财富时,1840年的中国仍是农耕为主。

第三,政府腐败。在政策上,满人和汉人被不平等对待,汉人遭受歧视,发展到清朝中后期,这种现象愈来愈多,导致民心失散。

第四,文化保守。清朝认为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思想过于开放,制度没有被充分尊重。因此,整个清朝的文化整体上是非常保守的。当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精英层不能努力地开拓新的领域、探讨新的问题,整个社会就显得越来越没有活力,缺乏生机。

第五,军备落后。在1840年这个时间点,何志鹏做出比较,清朝的武器装备的程度,基本上和1600年前的三国时期差不多。整个军队吏治腐败,吃空饷现象严重。

而从时间的纵轴来看,中国的孱弱不言而喻。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一败涂地,到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到1894年的甲午海战,最后到1900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清政府逢战必败。何志鹏总结道,“这四件事,可以从时间纵轴上揭示出此时的中国就不算是病入膏肓,也是非常严重。”

喜欢内斗,缺乏危机感、责任心导致强国变弱

应该说,中国在近代史上确实是一个弱国,那么,为何我们会变弱?

何志鹏认为,“国家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古往今来曾经强盛的文明,没有一个可以持续不衰落。一个国家如果想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中国当时之所以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清朝缺乏危机感,喜欢内斗,并且掌权者缺乏责任心。

何志鹏介绍,“从1860年开始,直到20世纪初,执掌中国命脉的人为慈禧,而她恰恰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缺乏责任心,可在内斗中获胜,却没有远见卓识,并喜好享乐。”

何志鹏举例,“光绪帝在位时推行戊戌变法,被慈禧废弃了。废弃的原因并非慈禧不喜欢变法的内容,而是不喜欢光绪帝挑战她的权威。待不久后清朝实行新政,便能发现新政与光绪戊戌变法的条例非常相似,这说明慈禧只注重小范围的利益。”

170年后,我们是巨人不是强者

那么,从1840年开始,时至170年后,中国经历了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等变化后,是否已经不再是病夫,而变为巨人。何志鹏给出的答案是:中国是大国,但不是强国。

无数数据表明,我们成了巨人——2011年中国的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中国国家建设快速,硬件先进。何志鹏介绍,“但我们仍处于大而未强的程度。依旧拿GDP为例,我们的人均GDP很低,并且构成畸形,严重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基建并非快速消费品,是不可再续的。二是高度依赖于廉价劳动力,中国制造的不少,但中国设计的很少,研发能力严重不足。”

可见,中国从巨人到强者的道路上依旧有着重重难关。如何走下去,何志鹏给出四种力量:

第一是武器的力量。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意识到自己科学技术的落后,通过洋务运动等方法,开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学习、创新、飞跃。

第二是制度的力量。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中国人发现,仅仅有先进的武器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度制衡。

第三是思想的力量。人们在思想上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朝气。在清末的时候,许多人对国家非常失望、生气,认为这个国家没有未来。相较而言,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当时的基础也很薄弱,但人们的精神面貌确实为之一新,谁也不觉得我们是个可以任人欺凌的国家。

第四是教育的力量。在清朝末年,中国开始采用新式教育,1860年同文馆就开始教授算数课,从那时开始,中国的教育开始进入了现代化。 

(何志鹏: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