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东北解放区的形成与巩固,事关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与成败,彭真作为首任东北解放区的最高领导人,他抓住根本,统筹各方,进退有度,为东北解放区的建立与巩固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1939年1月,彭真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对晋察冀根据地和平(今北京)、津(天津)、唐(唐山)等敌占大城市的工作实行全面领导,从这时起他开始关注东北问题,并向东北地区派遣党的地工人员,从事长期埋伏、收集情报的工作。1941年8月,以毛泽东为局长的中央调查研究局委托彭真等人负责研究选派干部去满洲(东北)工作。
1944年10下旬至11月上旬,彭真在延安主持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会上作《大城市和交通要道工作》的报告。会议专门研究了开展满洲工作和调干部到东北的问题。到光复前夕,由延安、冀察、冀晋、山东等根据地向东北派出的地工人员,已深入到东北各地,直到哈尔滨。1945年8月,在苏联出兵东北后,根据中共“七大”确定的争取东北的战略任务和中央的有关指示,彭真开始向东北输送干部,先后组成东北干部训练班和东北干部团,迅速派往东北。从而为东北解放区的建立做了组织准备。
抗日胜利后,“三国四方”争夺东北,东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形势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由于解放区初建,干部战士来自各方,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在所难免。作为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彭真以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审时度势,抓住根本,统筹各方,全力执行党中央控制全东北的战略决策。
首先,彭真抓住枪杆子这一战略根本。他利用东北处于苏军军事管制之下、国民党军队尚未到来的有利时机,妥善地处理同苏军的关系,听取苏方的意见,按照中央的指示,部署控制全东北。他建议中央调30万大军来东北,指示已到东北的部队和抗联干部大力扩充部队,集中力量在辽南工业区发展,从苏军手中抢运武器弹药,收集各种作战物资和工业设备,包括建立东北航校、东北炮校等。有了这些武器弹药,已经到达东北的抗联部队、冀热辽军区和山东军区的部队才能全力扩充部队,到1945年12月底,东北我军新老部队已达30万余人,建立了几乎囊括全东北的省、市、县三级政权,从而有了与国民党抗衡的资本。
其次,彭真抓住争取民心这一政治根本。到达东北后,彭真认识到东北人民深受日本侵略者豢养的汉奸特务的欺压,开展反奸清算运动是争取东北人心的关键,于是,他果断地改变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的群众工作政策,在撤出沈阳后,连续下发《东北局关于发动群众工作的指示》和《东北局关于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的指示》,要求各根据地开展肃清土匪及反对敌伪残余,反对汉奸特务的伸冤清算运动,简称“反奸清算”运动,把群众初步发动起来,并获得大批资财,为东北的土地改革运动打下牢固的阶级基础。
第三,彭真抓住大力培养本地干部这一组织根本。彭真以东北局的名义,下发关于干部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党政军机关就地取材,以大量开办训练班、教导队、军政学校等形式,大力培养本地干部。这一政策又同发动群众的反奸清算运动和土地改革运动结合起来,使我们党在东北人民中间真正地开花结果。同时,彭真抓住了相机而动这一应对政局变化的根本。1946年1月,国共两党在美国调停下,进行国内和平谈判。为了保住东北解放区,配合国共谈判,彭真在中央的批准下,于1946年3月至5月间,组织东北大会战,与国民党争夺四平、长春、齐齐哈尔等大城市,最大限度地保有扩大东北解放区的地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