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2日晚,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来到中国,没带随从,也没有警卫,背着双肩包,一身轻松地出现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从那一天起,骆家辉的低调和朴素,就进入了媒体的视野。他是第一位华裔美国驻华大使。他坐经济舱,吃小餐馆,住便宜酒店……
但骆家辉被乐道最多的恐怕还属美国驻华使馆监测并公布PM2.5值。
2011年11月某日,“北京空气质量指数439,PM2.5细颗粒浓度408.0,空气有毒害……”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一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让PM2.5闯进了公众视野。
PM2.5,可入肺颗粒物,与肺癌、哮喘等疾病密切相关,是导致黑肺和灰霾天的主要凶手。
从网络到报纸、电视,人们围绕PM2.5展开了一场大讨论:中国为什么不公布PM2.5值?美国驻华大使馆公布的PM2.5值能否代表整个北京的空气质量?
美国驻华大使馆表示:“建立监测站是为美国驻华大使馆职员及家人,以及在北京的美国人提供服务的。整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无法通过单一空气监测站的数据得到的。”
但由他们引起的这场大讨论,让人们对空气质量监测有了全新的认识,并推动了国家环保部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修订版中纳入PM2.5,从而实现了我国首次制定PM2.5标准。
无独有偶,据中新社上海2012年5月14日电, 继美国大使馆发布北京PM2.5监测数据后,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14日开始发布上海PM2.5(大气细颗粒物)数据。
数据发布的首日,美领馆的监测数据与上海环保局发布的数据大相径庭,两者之间一度相差3倍,引发此间民众的热议。
上海环保部门当天夜间回应称,监测结论的差异主要是因为两者遵循的评价体系不同。
面对民众质疑上海为何监测API指数而非采用AQI指数。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总工程师伏晴艳解释,“这是新国家标准推进过程的过渡期,”她透露,上海空气质量发布正在从API指数向AQI指数过渡。不久之后,上海也将发布AQ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