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公经费中占比最重的公车费用进行改革,无疑是政府过“紧日子”的破题之举。但从国家一再三令五申规范公车使用、透明三公支出,到各地时不时爆料公车私用引来围观。一次次的改革声不绝于耳,但也一次次的“虎头蛇尾”,这块“硬骨头”为何就这么难啃?
公车消费是“三公”经费的最大头,公车费用减不下去,“三公”经费难以得到根本的削减。要真正使公车改革顺利推进,就必须追本溯源,先搞清楚现行公车制度的真正弊端。显然,从买车到用车,在这一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权力制约,才是公车滥用、公车腐败的根源。换言之,即公车浪费的实质是制度问题。权力滥用、制约不力是因,而资金浪费是果。现行公车制度超标、超量、超用之弊,说到底都只不过是官本位之弊的表征。
正视官本位的问题,认真加以解决,公车之弊必将迎刃而解。公车已被默认为“官车”,不从严治官,又如何能从严治车?国家应把制度的设计转向对公权力的约束和规范。让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渗入到公权力运行的每一道程序、每一个环节中来。而公车改革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要在制度设计上将公车与官员的地位、身份脱钩,恢复其“公务”的本来面目。
一辆公车,一桌公宴,透出的是政府工作的廉洁及责任,是我们每一名领导干部对纳税人的钱财的珍惜。但公车改革要走出目前的困局获得成功,必须对症下药,寻求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改革方式,把制约、规范公车滥用背后的权力,真正确立为公车改革应有的价值坐标,若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原有弊端必将死灰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