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去荷兰之前,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授课时告诉我们,荷兰人是世界建筑学和规划学的老祖宗,引领世界500多年。通过实地学习考察,确实感同身受!不知是因为他们有伦勃朗,因为有梵高,还是因为他们善于水彩画,他们的建筑和城市天际线,包括他们的乡镇村落,充满画感。镜头之中,蓝天白云,绿草清水,衬托着远处挺拔、简洁的现代建筑和近处暖色、典雅的房屋。行进中的船舶、电车、汽车、自行车和人流,如同音符游动在琴弦般的不同道路上。
然而,真正走进画中,让人看到设计师们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所展现出来的,不仅仅是线条、立面、色彩、风格,而更多的是以人为本的注重功能、节约、集约、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先进理念。
先谈道路。无论是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还是其他城市,他们的道路基本都是四条,汽车道、电车道、自行车道加上人行道。四条道中,电车道和自行车道占用路面是刚性的、确保的,汽车道和人行道根据情况宽窄不一,而汽车道除了高速公路,一般都很窄。有的地方甚至就是一条道,我们的大巴有时几乎就是擦着树枝转弯。当然还有两条道即地铁和水道,他们在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与地上道路紧密联系。这样的道路交通组织设计,构成了荷兰大小城市中满目都是交通信号设施。但是却有效地解决了人们出行的不同需求,让各种交通方式和谐共存。电子显示屏显示着各种车辆到达站点尚有几分钟,这样的时间显示也包括了车辆红绿灯等待的时间,十分精准,令人惊叹!上车后,如果没有乘车卡,可以买票,一张三欧元,一个小时内可以重复使用。当然,对比人民币是贵了,但按他们的收入算是合理的。荷兰的电车地铁本身就是低地板技术,但是他们还专门设计了方便残疾人和自行车上车的车位,在电子屏上作清晰的标列显示,实在不易。无论是鹿特丹还是阿姆斯特丹,他们的城市市区规模都在60-70万人口,100平方公里左右。海牙更小,仅20万人口、30平方公里。但在市区城市电车和自行车接驳成了他们最佳的出行方式。自行车可以随时提入地铁、电车、公交车,甚至挂到出租车上,极大方便了自由出行的人们。这次到荷兰,我十分关注荷兰的城市交通,还专门乘座了几次公交,感慨良多,除了高密度的车次之外,更多是站线管理的人性化。除了电车、地铁、公交车一卡通外,他们的地铁和电车与公交车换乘,包括出租车的招乘,都在相距不到100米内,地铁和电车站点在城市中心一般都有两条或以上交汇。
再回到建筑。虽然荷兰土地稀缺,人口密度高,但主要城市的高楼并不多。曾是世界第一大港的鹿特丹,散落的那些高楼显得十分的孤单。那么他们是怎样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的呢?经过学习和实地考察参观,实际上无论是荷兰的公共建筑,还是住宅,人均面积都不大。无论是政府部门、大学、还是事业机构或是企业,他们的办公、会议场所无一不是十分的狭小简单。
荷兰人的住宅大都是别墅和连排住宅,但就算是别墅,也大都占地在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多平方米左右而已,而且必须含阁楼一起算,很少看到豪宅庄园。连排和公寓就更小,南北或是东西向,三四个窗户,有的仅是两个,如同弄堂,十分昏暗,这对荷兰这样一个缺阳光的地方,实在是让人觉得不堪。多次听他们介绍荷兰门脸小是因为过去是以门脸的大小来收税的,所以他们只能通过窗户来搬家具。其实在我看来,本质上他们是缺地,人多地少!荷兰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解决他们的城市发展用地的。由于家家户户都差不多,因此他们就在住宅和房屋的使用功能上做文章,在狭小的面积内寻求空间。他们把大量的厂房、仓库改作公租房,甚至前面讲到的把教堂、遗产建筑改作公共设施用房,尽量减少新占用地。在建筑的材料方面,他们也是注重实用、节能,不追求豪华。这些年,设计师研究最多的是如何能够依靠太阳能、自然采光、地热、风能等材料来做到能源的微循环,用心可佳!当然在形态上,他们的设计师或许都想成为梵高或大师,都想让他们的设计作品尽快成为历史文化遗产。所以,都追求个性的张扬,体现特色,展示与众不同。有些设计显然已经背离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个性,个别设计实在不敢恭维。荷兰法律规定,所有建筑的风貌、外立面、格调、布局一经确定,一律纳入法律管辖,任何人无论职位多高、财富多大,都不得改变。因此,在荷兰见不到任何外立面和公共空间的私搭乱建、乱改乱画,更见不到广告牌匾乱立乱挂现象,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荷兰的垃圾处理,和我们国内一样,限于土地资源而放弃填埋,改为焚烧,但他们在焚烧前端是努力做好减量。当然,他们也坦言,虽然分类减量的法案出台了近30年,但直至今天还做得不够好。在分类减量的基础上,第一步是生化处理,这方面他们确实做得比较好,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残渣仅剩8%,而我们的生化厂,其技术也和他们一样,却要超40%,正在苦苦追求25%以下。由于我们处理后的残渣太多,所以异味当然也比他们要浓。此外参观了他们的污水厂感受也良多,其实他们的设备也不比我们好,有的甚至比我们差,污水厂区的异味也很明显,但他们的COD都不超20%。看来,目前我们无论是垃圾还是污水的处理,技术路径、方向都不错,许多标准和设备也都来自欧盟,关健是技术措施不配套,管理不精细,重设备采购,轻技术消化。需要补充的是,他们的污水处理厂是通过沼气发电来维持动力运行的,而我们现在虽然采用同样的技术却很少做到这一点。尤其是污水和垃圾处理与发电、供热、蒸汽、中水利用、生物菌肥等一系列循环产业链相关,能跨越多领域产生,迸发出更大的综合效应,这样的技术在欧洲已经好多年了,但我们却是单元独立、单项运行,尚未形成产业循环,也谈不上综合效应。如何打破供电、供水、供热、供气等一系列条线、区块和利益的垄断,让好的技术充分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五)
荷兰对待移民和弱势群体有比较好的制度设计。在荷兰有许多摩洛哥和阿拉伯移民。早年荷兰为了修建工程和经济发展吸引他们过来,工程结束后,他们安营扎寨,留了下来。由此,贫富差距、社会治安、“和谐稳定”成为政府的头痛问题。二战以后荷兰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法案来保护移民的基本生活、医疗和受教育权利。在我培训的伊拉斯姆斯大学,上下课时,来去匆匆的是不同国度、不同肤色的学生,他们笑语言谈,和谐共处让我沉思。由此我想到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是以大量农民工进城从事繁重体力劳动为支撑,农民工们背景离乡、弃老放小,为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和改革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他们的第二代也已经生活、学习、工作在城市了,如何能让他们在城市里工作、生活的更有尊严、更有体面、更有保障,是我们从政者应尽的责任。荷兰的保障房建设是我们这次培训学习重点关注的,除了授课还实地察看了多个社区和家庭。实际上荷兰的保障房起步很早,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1901年就形成了法案,为的是解决劳工矛盾,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所以,统治者们让设计师把解决劳工、蓝领的住宅,设计成面积不大,外立面美观,甚至前后有小花园,具有部分别墅特点的连排别墅。
二战以后,这样的保障房建了很多,占了城市住宅70%以上,直至目前保障房比例也未低于33%,由于荷兰的单体别墅本身也不大,所以富人和穷人的住宅,也就减少了落差。即便是刚建不久的现代公寓,面积也不大,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已经算是大的了。同时,荷兰对房价的控制也不是以土地、建材、人工等建设成本为依据,而是以人们的货币工资收入为依据,一般房屋的最终售价以不高于当地年平均工资的三倍为限,这一价格使荷兰人家家都很容易获得房屋产权,而没有太大的经济负担。房地产行业在荷兰根本成不了暴利行业,大多是靠政府补贴补助度日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人口的减少,制造业的外移,他们保障房的需求已经大大减少,供需矛盾已经不存在,有的保障房甚至已经成了政府的负担,因为要维修,但荷兰政府控制的保障房覆盖率要求不低于30%。现在荷兰申请保障房的门槛很低,户均低于3.5万欧元收入的就可以申请(相当于中国各地的工薪阶层收入水平),目前申请者大都是外来移民、青年学生和失业的单亲家庭。政府提供保障房的方法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免费或象征性收取租金租给申请者;二是以象征性的价格或1欧元出售申请者,以便让购买者获得贷款,申请者按要求进行维修改造,但在一定年限中不能转让;三是将需要改造和维修的旧区和旧公房,干脆以象征性1欧元价格出售给私人公司,或由政府将房屋低折价入股私人公司,由私人公司维修改造后,再租给低收入者。由于他们的供需矛盾很小,所以加上法制环境、资金供给、人口因素,这样的模式,我们很难借鉴。但是有一点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就是他们提供的保障房仅是解决人人有其屋、家家有房舍,面积不大,因地制宜。我们看的保障房几乎都是结合旧区改造而成,也有不少是厂房和原来的公营事业机关改建而成。各种保障房的提供方式是门槛统一,选择多样,人性化对待。同时,政府也拿出一定的补贴补助和激励机制,鼓励保障房拥有者参与到历史风貌或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去。因为,在荷兰凡是旧城区,几乎都是被保护的对象。在保障房使用的租金、还贷、水、电、气、热等支出负担上,政府规定其支出如超过其使用者收入的30%以上部分,将由政府负责买单。这一政策使保障房的住户们都能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工作,而没有任何额外负担。
(六)
在荷兰学习期间,也有机会去了几次乡村。古老风车悠悠转动,牛马羊群在碧绿的草地上闲庭信步,橡树下的农舍、房屋倒映在清澈如镜的水面之中,如诗如画。
荷兰围海造出来的土地,基本上都用作农田。由于是河泥和海沙形成的土壤,只能种植牧草和马铃薯,加上人多地少,他们不可能象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样骑马放牧,几千头牛羊,少量马匹,都被拦在一块块面积不大的人造草原、湿地上。由于牧草是人工种植,水源充沛,质量很好,加上棚舍里有暖气和自动设备,奶牛的质量和肉牛羊的品质都是上乘,同学们戏称这里的牲口如同住在会所里,活得自然、尊贵。
荷兰乡村景象更是充满田园秀色,风光无限。乡村就是乡村,让人想到回归自然,体会泥草芬芳,吸入自然植被的精华,浑身上下十分舒畅,我真切地体验到了。但真正体现荷兰农村特色的是发达的现代农业。地下网状的排灌设施遍布每一块农田草原,地上成排的工厂化温室,种植着誉满全球的花卉、瓜果、蔬菜。花卉出口量占全球的50%,荷兰人民把他们的美丽花香送遍世界,因而地球人回赠荷兰为“世界花园”。
为何如此狭小和贫瘠的土地上成就如此发达的农业和畜牧业?我们了解到,荷兰和我国一样,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不同的是他们并不对农产品进行收购、补贴或出口退税,政府扶助都体现在对农牧业发展设施的建设和配置上,尤其对科研、市场体系和标准化认证上。拦海大坝的举国投入就不必说了,农村所有电力、水系、道路、管线、温室棚舍等各项基础设施都修到散落在不同角落的每一处农舍、田间,所有灌溉设施和加工配套均由政府买单、出资,农民只做其种养的农活。此外,对于农产品和畜牧业的研发,政府或投资于科研机构、或补助企业、或招标购买成果用于推广普及。政府在规划制定时,充分考虑以上企业园区和城市公益设施所产生出来的热能、中水堆肥等与周边农牧业进行有效链接。我们参观的污水厂、垃圾生化处理厂、工业园区无一例外,都紧邻温室大棚和牧舍农场。
我们参观一个叫羊角州的水乡之村,业态模式类似于我们南方浙江的周庄农家乐,自然景色和人文风情也和杭州的西溪湿地相似,但政府在培育和促进这个村的旅游发展中,作用却和我们国内明显不同。首先,政府规定水上旅游经营的主体必须是该村的原住居民,外地人和企业不允许参与承包经营,村民经营的十人以上购票浏览的船只数量也有限制,只能一户一条,不允许随意增加。其次,该村除住宅地之外旅游硬件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修,都由政府投资。我们问船主,那些用木桩和护板做的河道驳岸是否也是政府修的,村民回答“当然,政府就是服务吗”。因为政府收了税,税收的花销必须向村民公开,按村民意愿定支出。再次,景区不用买票,进出自由。这里的公共厕所都配有淋浴房,所有配套设施如同渡假村。此外,政府特别注重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防止恶性竞争,更不允许一哄而上,保证客流量的相对稳定,从而也保证了政府税收的稳定增长。在荷兰,政府鼓励利用旧农舍、旧棚舍改造成各种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综合利用的经营场所,只要有特色,只要能保护建筑风貌,无论是本地人、外国人都支持。我们所到的两个中餐馆都在乡村社区,一个是1867年建的马棚,一个是 1901年建的羊圈舍,当地人都很喜欢在那里聚集欢嬉。由此我想到,我们国内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管理部门在规划控制、业态培育、配套服务等方面的做法有待提高,粗放型管理,急功近利式开发,无品味无情调的建设,常常造成恶性竞争,投资浪费,经营亏损,掠夺式开发,不能可持续发展,许多甚至连维持基本运行和维护都做不到。在开发建设上,要么清空原居民,交由企业经营,与民争利;要么大拆大建大规划,借文化特色旅游的幌子搞形象政绩工程;要么做概念搞规划,弄一堆花俏的蓝图设计,圈地投机,开发寻租,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要么放任不管,规划配套均不到位,违章搭建,违法用地,管理无序,环境卫生脏乱差。荷兰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荷兰政府对乡村的投资扶持,还体现在他们对一些重要会展和商业项目的设置布局上。我们驱车到紧邻德国的一个荷兰偏僻边陲的叫不上名的小镇郊外,这里竟能举办国际园艺博览会,中国也设了展馆,这样一个国际大型活动就放在一个乡村里,依托的是农户的设施大棚,吃住的是农家特色。除新建的一处园艺研发大楼和一座过路人行天桥外,其它设施都是借助农舍庄园临时搭建,展区内的工作人员和巡街演艺人员也都是当地村民,甚至老先生、老太太和少年儿童都其乐融融地参与进来,餐馆和零售摊点的经营业主更都是当地村民。经了解,政府这样做,目的就是激活当地这个边远小村的经济,激发村民的商业经营和自主致富意识。
荷兰的众多折扣商店,大宗货物交易场地,仓储物流集散库房,大都设在远离城市的乡村,不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许多跨国大集团、大企业的厂区更是远离城市,沿途见到成片的壳牌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厂区无一不是在远离市区的铁路、港口、码头沿线。这方面我们国内也开始意识到了,但在实施中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存在不少瓶颈,仍愿意向拥挤的城市里布局选址。看来,像荷兰那样,城市像城市、工厂像工厂、农村像农村,对于我们确实还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后 记
在荷兰的21天学习,我们拜会了鹿特丹市市长、海牙市市长,还与多方面的政府官员、企业和社会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总的感觉荷兰人骨子里有着澎湃的强国情结。“海上马车夫”、“世界第一大港”的名号,特别是与海洋争地的成功,让他们骄傲了几百年。历史的传承决定了荷兰人更加注重实际,他们现在把目光投向“金砖四国”,更加青眯中国。荷兰人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的经济奇迹充满了敬佩,各方人士都愿与中国官员和企业家、投资者发生联系,主动发放名片、主动推介项目、主动送给资料光盘、主动寻求合作……其目的就是要搭乘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快车,把他们尽快从欧洲经济危机的泥沼中拉出来。
此次考察,让我看到了荷兰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少有益的做法。但是,我深知,西方的许多观点、理念并不适合于中国,所谓的欧债危机、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无一不是他们制度上出了毛病。所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尤其是执政者,更要认真学习、研究分析,既要敢于拿来,更要善于辨别、精于选择,通过对国情、市情的深度思考,来继续寻求和探索我们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路径,不走他们曾经曲折的老路,借鉴他们成功实践的好路,探索符合我们实际的新路。如此,方能大胆创新,注重实际,真正解决好我们城市化进程中企业发展和民生需要的现实问题。
(作者系白城市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