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12期 > 经验交流
首页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日期: 2015-01-14 16:16: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初冬的蛟河,寒气开始袭人,但年初以来蛟河市深入开展的以“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大下基层活动,仍在这片黑土地上如暖流滚滚,温暖着千万群众的心。

市领导带头 服务群众接地气

蛟河市在市乡两级机关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伊始,市级领导带头,纷纷进驻包保困难村屯,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

市委书记张恩波在河北街永康社区走访调研时,得知困难群众宿长生夫妇均为聋哑人,生计仅靠宿长生一人维持,张恩波拿出自己的工资来,一部分买米买肉买衣、一部分买了一台液晶电视送给这对夫妇。他还叮嘱社区干部,要主动上门为这样的困难家庭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早日战胜困难。

今年年初,市长谢义在城区现场办公时,了解到市区应急厕所特别少、群众入厕难问题,他当即协调资金25万元,由市城管局牵头在群众集聚地,安放3组移动厕所并投入使用,实行专人管理。“现在再也看不到随地上厕所的不文明现象了。”蛟河市一位环卫工人说。

市领导行动如风,机关干部争先恐后。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延平得知困难党员刘福妻子患有疾病,不能从事体力劳动,一家三口靠低保金和他打零工维持生活,刘部长深入家中探望拿出500元钱给其妻子买药。于声是市纪委书记王凤文包保的困难群众,因住房破旧不堪,王书记走访后帮助其解决10吨水泥和建材翻盖了住房。

蛟河市委党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在前进乡额勒赫村走访时,得知13岁的李丽韩和妹妹不幸失去了父母,她俩与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这位老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1000元钱给他们买了大米、豆油、棉鞋等生活用品。

为了能帮助更多生活困难的人,这位老师和一群志愿者在蛟河市组建了一个民间爱心团体——“蛟河爱心群”,在她们的感召下,这个爱心群已拥有会员500人,其中有20余机关干部经常活跃在群里。爱心群今年已捐款5万余元,在蛟河帮扶困难群体40余人。

据统计,蛟河市此次“双服务”活动,先后帮扶困难群众1000余人,为困难群众解决生活难题1610个,提供米、面、油等物资2万余公斤,其他物资如衣物、学习用品等折合人民币31.3万元。

单位对口包保,打通 “服务最后一公里”

民营企业是蛟河市县域经济的支柱,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是这次活动中各职能部门服务的重点。

蛟河市永丰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是该市招商引资大项目,去年9月完成异地搬迁改造,蛟河市供销社领导走访该企业时,了解到该企业因为前期投入大,今年秋天遇到甜黏玉米收购资金困难,若不能及时收购,公司和几百订单农户都将蒙受严重损失。市供销社领导和理事会干部经多方协调,为该厂贷款300万元,一下子就解决了公司燃眉之急。

家庭农场是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重要模式,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蛟河市工商局在活动中包保“三一家庭农场”,该局设专人全程跟踪服务,除帮助企业注册新型农业市场主体,使其成为该市首家大规模家庭农场外,他们还派专人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农场申请协调发展资金贷款1000余万元,他们还利用自身优势联系相关部门对企业22名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和联系外埠订单,使该企业很快步入了发展快车道。

蛟河市城管局干部在包保该市金辉食品有限公司建设期间,积极为企业争取到市政府一类项目政策,并形成政府会议纪要,还帮助该公司办理了开工许可、土地审批等施工手续,目前该公司正在调试设备,准备正式开工投产。

据了解,此次帮扶活动中各职能部门共走访民营企业318次,解决各类实际问题188个,帮助解决用工459人,培训员工220人,协调企业发展急需资金(贷款)1978万元。

包保到村屯,服务群众零距离

“双服务”活动中,所有包保单位均在所联系村屯设立工作联系点,几百名机关干部轮流蹲点,做到了“服务群众零距离”。

春江村是蛟河市的偏远贫困村,今年3月,张恩波书记包保后,发现该村村部陈旧狭窄,集体经济羸弱。他马上组织研究建设新村部,今年4月和8月,他两次帮着村干部现场选址,仅用了2个月时间,一个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的标准化村部就竣工了。

蛟河市残联积极开展农村残疾人“带传培训工程”,今年培训农村残疾人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加工技术带头人300余人;通过深入农村调查走访,帮助伤残帮扶户更换假肢、发放轮椅、助行器、手杖等康复器材,先后资助残疾大学生20人,提供助学金5.1万元。

蛟河地税局包保漂河镇头道沟村,该村去年因山洪将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冲坏,地税局发动机关干部捐款3万元,150余户居民终于高高兴兴地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蛟河居民孙富森到市住建局产权中心申请办理其母亲姜春梅名下房屋产权交易手续,因为母亲患血栓病卧床,无法亲自到房产中心,产权中心了解情况后,利用双休日派工作人员到姜春梅住处,为其现场办公。到目前,他们已累计为困难不能来中心办理业务的群众上门服务100余次。

据不完全统计,“双服务”活动中,全市80多个部门先后为60个包保村协调帮扶资金135.22万元,解决各类办公用品合计25万余元,修桥6座,修路4326延长米,整治社区(村)环境150次,面积达10万余平米,捐赠书籍1.5万册,帮助群众排除矛盾纠纷49件,帮助指导村(社区)建章立制96项。

干部转作风,服务群众惠民生

“现在干部都亲身深入群众家了,次数频繁了,意见接收的多了,问题解决也快了,和我们老百姓的心贴着更近了……”这也是“双服务”活动以来听到群众说的最多的话。蛟河市在“双服务”中活动不仅仅是各单位简单的到基层为群众解决临时问题,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在活动中打造了让群众得实惠的干部队伍,提高了干部服务群众本领,强化了干部宗旨意识。使“双服务”成为发现群众之难,分析群众之苦,解决群众之急的途径,真正的把“办公桌”直接搬到群众家里、炕头上。

蛟河市机关工委为使群众在办理各项事务时能更加方便、快捷,他们在全市各个服务窗口进行调查后,对确定的147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进行了梳理、汇总、筛选,编制了《便民服务手册》。手册通过社区、服务窗口发放,并由政府网站信息平台以及广场大屏幕等大众传媒向群众广泛宣传和推介使用。

为了更好地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使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乌林乡深入开展了“民情大走访”活动,全乡46名机关干部每季度利用一周时间参与走访,走访时为群众发放心连心服务卡3000余套,解决实际难题71件。此次全市民情走访3000余户,建立并完善了干部群众联系的长效机制,让群众切实得到了实惠。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背景下,“双服务”活动的开展使党员干部为民务实的形象得到群众更高认可,干部队伍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机关作风得到进一步改进,机关干部着眼于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从办好民生实事、维护群众利益入手,完善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实在在的举措,赢得了群众对机关干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作者单位:蛟河市直机关工委)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