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12期 > 经验交流
首页 > 经验交流

经验交流


日期: 2015-01-14 16:18:00 浏览次数: 字号:[ ]

省民政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关于《吉林省2014-2020年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把帮扶长岭县八十八号乡十九号村脱贫致富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生工程摆在重要位置来抓。厅党组书记、厅长郑国君对帮扶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副厅长李轩亲自组织部署,厅机关党委协调负责,并专门成立了由慈善总会副秘书长王志勇任队长,省减灾备灾中心科长王双、厅民政工业办公室七级职员于靖民为队员的帮扶工作队。帮扶工作队坚持驻在村里、沉到一线了解贫困情况、分析致贫原因、研究帮扶办法,特别是他们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不给基层添麻烦,真心实意帮助村民办实事,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村民的高度赞誉。八十八号乡党委专门给民政厅送来表扬信。

一、深入一线摸实情,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找“病根”

八十八乡十九号村位于乡政府东南10公里,共有6个自然屯,7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03户,总人口2036人,其中贫困户为402户,贫困人口1630人,贫困比例为80%。据统计,2013年该村经济总收入386万元,人均收入1896元。按照2011年11月29日国家扶贫办确定的人均收入2300元/年的贫困线标准,缺口为404元。今年因旱情严重,种植的8000亩玉米基本绝收,其中仅1000亩预计能达到亩产700斤,其余7000亩平均亩产低于200斤。其他作物也大量减产,经济预期收入直线下降,贫困程度将进一步加深。

工作队深入到村民家中实地踏察,与村民座谈了解,听取乡政府、村委会的情况介绍,联合县民政局、扶贫办、乡党委政府领导“集体会诊”,找准了该村致贫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欠缺。地理位置偏远,该村距长岭县城50余公里,距乡政府10余公里;交通条件不便,村屯之间未通水泥路,全部为土路;土地贫瘠,基本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8980亩,林地1270亩,草原4800亩,全部为轻碱地,粮食种植产量不高。二是农业基础薄弱。8000余亩耕地,现有可使用的灌溉水井仅25口,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4800亩草原,本可以用来发展养稙业,但由于发生过羊感染布鲁氏杆菌后传染给人的情况,村民不敢继续养稙;玉米种植占耕地总面积的89%,由于经常干旱缺雨,收成一直不好;虽然近年来开始种植圆葱和香瓜等经济作物,收入略高,但全村不超过40户,种植面积不足300亩,规模较小。三是村民脱贫能力差。长期贫困导致对生产发展投入不够,多数家庭收入全部用于医疗和日常开支,有的甚至年收不够年用;虽然该村有劳动力1200人,但有600人外出务工,剩余劳动力600人多为老人、妇女,基本靠打工维持生活;目前该村500余户家庭,欠农村信用社贷款800余万元,无法向银行续贷脱贫建设资金;特别是部分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实现脱贫梦想,希望上级无偿帮助脱贫。

二、集思广益寻对策,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开“良方”

针对该村贫困比例大、需要扶持资金多、村民脱贫致富能力差的实际情况,帮扶工作队同志查阅借鉴省内省外帮扶村民脱贫致富的成功案例资料,先后3次召开由县扶贫办、乡党委政府、村委会主要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并虚心听取了26名村民代表的意见建议,研究确定了“四、三、二、一”的总体帮扶思路。即,坚持“分类扶持、分步实施;村民为主、政策激励;支持先富、影响带动;加强协调,发挥合力”的“四项”原则。采取“鼓励扶持有意愿有能力发展致富的,影响带动观念陈旧等待观望的,救济救助无劳动能力靠政府救济生活”的“三步走”策略。注重“扶持村民脱贫致富与加强村委会组织建设、发展致富项目与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两结合”的思路。并在扶贫资金投入使用上大胆创新,积极把扶贫资金转化为发展基金,通过向有意愿脱贫的村民家庭提供少量引导资金,以无息贷款形式扶持,收益后还本的方式运作,使有限资金能够发挥出最大效能。

工作中,工作队的同志坚持做到了“三抓”:一是抓村委会组织建设。利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通过驻村工作队的传帮带,帮助村“三委”班子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提升村委会集体领导能力。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村文化大院、养老大院、基层图书室、党员活动室等项目建设将现有村部进行翻建,来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制定了6年帮扶总体规划,力争帮扶期内帮助解决水井155口,大棚260栋,农业供电设备7处,能够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切实加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抓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建立圆葱种植专业合作社,力争在6年帮扶时间内,圆葱种植面积2000亩,年创收入1440万元;建立香瓜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香瓜种植面积200亩,年创收入350万元,并打造出绿色环保香瓜品牌。

三、大胆创新搞改革,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用“特药”

针对该村部分村民种植圆葱收益较好的成功经验,考虑到该村圆葱主要出口俄罗斯等国,销路较好;圆葱种植每垧(10亩)约需投入2.3万,投入相对较小;种植技术要求不高、部分村民有过种植经验等综合因素,工作队决定把圆葱种植作为首批帮扶项目。省民政厅想方设法筹集了40万元资金作为帮扶项目资金。为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效能,工作队一改过去帮扶资金一次性发放使用的传统做法,大胆创新把帮扶资金变为发展基金,以无息贷款形式支持村民发展经济,获得收益后偿还,作为下一批村民脱贫的支持资金,既赋予了帮扶资金“再生”能力、“造血”功能,又达到了以村民为主、激发其脱贫致富内在动力的目的。同时,工作队制定了完整规范的资金管理使用方案,确保帮扶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对安全,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

工作中,工作队同志严格把关、统一标准、精心谋划,确保了帮扶资金使用公平公正。一是坚持逐户走访,保证帮扶资金全部用到贫困户身上。对村委会上报的首批55户帮扶家庭进行了实地踏察、入户走访、逐人座谈,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9户家庭和1户年岁过大无生产能力的家庭从帮扶对象中排除,并新增加了符合帮扶条件的另外5户家庭,重新确定的50户帮扶家庭全部为贫困家庭且有强烈的脱贫愿望并具备相应的劳动能力。二是统一标准,保证帮扶资金使用公平公正。结合圆葱种植需要,根据投入的帮扶资金和农户种植面积,确定了圆葱种植借款700元/亩、打灌溉水井借款2000元/口的扶持借款标准,并且要求所打灌溉水井深度必须在60米以上、井管直径为8寸,保证所打灌溉水井的长远效益。经核实,首批50户帮扶对象,共种植圆葱面积428亩,所需资金39.96万元。三是精心谋划,保证帮扶资金秋后能如数收回。首先,在确定帮扶对象时,选择的全部是有强烈的脱贫意愿(即使没有这次帮扶也准备在明年种植圆葱)的贫困户,并且经了解所选户的户主在当地信誉相对较好,能够在秋后及时返还借款;其次,与帮扶对象签订合同时,由乡司法所进行公正,保证合同的法律效力。如出现违约不还款,将由乡司法机关帮助追讨欠款;再次,制定了三户联保措施,即由共同种植圆葱的帮扶户共同担保,如有一户不履行还款合同,由其余两户代为还款;第四,与圆葱种植合作社、收购经济人达成约定,向种植户签订“保底合同”,并且圆葱成熟出售时,由其帮助从售出款中扣除相应借款;第五,和帮扶对象约定“井打好、圆葱苗种植入地后才能给予借款”的借款原则,保证所借款能够真正用在圆葱种植上,不被用来消费或还债。根据投入与收益情况看,1垧(10亩)圆葱投入约2.3万元,秋后收入为8-10万元,帮扶借款需9000元(包括打井),这样秋天圆葱收获后还清借款不会有大的困难。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