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1期 > 看天下
首页 > 看天下

看天下


日期: 2014-01-25 17:47:00 浏览次数: 字号:[ ]

满族把一切干粮类食品都叫做饽饽。满族是渔猎民族,长期在野外捕猎和征战,携带黏食类饽饽,既省事又抗饿,慢慢地养成了在居家日常饮食中也吃饽饽的习俗,并且在婚丧礼俗以及祭祀祖先和敬神时也多用各种饽饽。随着满族人入主中原,也将这一习俗带入关内,成为北京一带的各种小吃,如“萨其马”、“驴打滚”等已成为有名的小吃。清中期后,各大城市都有饽饽铺子,做各种饽饽,较出名的有“大八件”、“小八件”等。

满族的饽饽是满族人民,尤其是满族妇女智慧的结晶,经过多年的总结和发展,到清朝末年,达到了鼎盛时期。品种上花样翻新,用途上除食用外,在满族生产、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都能看到饽饽的存在。

以制作饽饽的材料分类,有黏面饽饽、笨面(不黏)饽饽和菜馅饽饽。黏面饽饽比较普遍,常见的是黏豆包、黄面饼子、苏叶饽饽(也叫苏耗子)、水团子(也叫漂饼)、打糕、切糕、打糕豆面卷子(也叫“驴打滚”)等。笨面饽饽有小米面馒头、撒糕(也叫散装)、发糕(也叫枣糕)、锅出溜儿等。宫廷中,慈禧太后喜欢吃的玉米面小窝头,也叫黄金塔,后来在民间也盛极一时。菜馅饽饽有饺子、菜团子、酥盐饼、山韭菜馅黏饼等。从制作方法上分,有煮、烙、蒸、油炸等。煮饺子直接叫煮饽饽,烙蒸的饽饽比较实用和普遍,而油炸类饽饽大部分是在过年过节和祭祀时用。

吉林将军府和乌拉街打牲总管衙门向朝廷进贡时,仅饽饽就有“米团饽饽、搓条饽饽、豆面剪子股饽饽、打糕夹肉搓条饽饽、打糕饽饽、撒糕饽饽、豆面饽饽、豆铲饽饽、叶子饽饽,水团子饽饽、鱼儿饽饽”等,有很多品种现在还有,有的已很少见了。如豆面剪子股饽饽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做了,因为其做法比较复杂,要将黄黏米洗净泡开,蒸熟后置于黄豆面上,用木榔头捶打成泥状,随打随拌入炒黄豆面,打好后搓成细条,并弯成剪子把的形状,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才可食用。

满族在制作和食用饽饽时有很多忌讳和说道,如婚礼上的子孙饽饽,煮时要煮八分熟,吃时不能一口吞一个,要分两三口吃,一边还有人问“生不生”,新娘得说“生”,意味多生子女。祭祖祭神用的打糕不能用第一糟子打出来的,因为第一糟子打出来的叫擦台糕,是不干净的,第一锅蒸饼也是同理,不干净的食品对神是不敬的。

满族人给饽饽起的各种名称也非常有意思,如苏子叶饼,也叫苏耗子,因用苏子叶包饼蒸熟后,像一个圆形的小耗子,其叶柄好像耗子的小尾巴;如锅出溜儿,也叫牛舌头饼,是用小米面在锅边上烙成的,出锅后和牛舌头形状一样;如俗名为“驴打滚”的豆面卷子,是里外三层裹着炒黄豆面的黏饽饽,和驴在地上打滚后沾满尘土粒一样,形象而贴切。在满族年节前集中包饽饽时,大家是互相帮忙的,大姑娘、小媳妇南北大炕上一坐,聊着天,唱着歌,伴着打情骂俏,其乐融融。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