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4期 > 知识窗
首页 > 知识窗

知识窗


日期: 2014-05-15 14:02:00 浏览次数: 字号:[ ]

日前,美国《赫芬顿邮报》子报《世界邮报》创刊号于1月22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上发布,创刊号刊登了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专访。针对中国迅速崛起后,必将与美国、日本等旧霸权国家发生冲突的担忧,习近平在专访中反驳说,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强国只能追求霸权的主张不适用于中国,中国没有实施这种行动的基因。

习近平指出中国不会陷入中等发达国家停滞不前的沼泽,强调“我们都应该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既昭示了中国梦的光明前景,也指出了西方大国应抛弃二元对立观,避免在世界制造冲突、隔阂与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而要走和平共荣的道路。西方大国更应反思历史、接纳中国,适当做出调整和让步,若针锋相对则难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那么什么是修昔底德陷阱呢?修昔底德陷阱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什么是修昔底德陷阱?

概括地说,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一名词是由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在阐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和斯巴达两国发生的战争时提出来的,当时,两国之间爆发了伯罗奔尼撒战争,在长达30年的战争之后,最终双方都被毁灭。修昔底德总结说,“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雅典和斯巴达的战争之所以最终变得不可避免,是因为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这种增长在斯巴达所引起的恐惧。

修昔底德陷阱的危害

修昔底德陷阱几乎已经被视为国际关系的“铁律”,人们发现,自1500年以来,一个新崛起的大国挑战现存大国的案例一共有15例,其中发生战争的就有11例。包括一战和二战期间的德国与欧洲大陆的关系,日本崛起后与亚洲大陆关系等,都被认为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在德国统一之后,取代了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在1914年和1939年,德国的侵略行为和英国的反应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亚洲的日本崛起之后,就想挑战欧洲殖民地在亚洲建立起来的或者正在建立的秩序,确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亚洲秩序,最终爆发了日本以反对西方列强为名而侵略亚洲其它国家的战争。

修昔底德陷阱的危害是严重的,任何新兴大国和传统强国都必须避免掉入修昔底德陷阱,因为当崛起中的大国挑战霸主国家时——就像公元前5世纪雅典和19世纪末德国所做的那样——双方都会遭遇危险。若中美不能做得比古希腊或20世纪初欧洲的前人更好,21世纪的历史学家将会以修昔底德陷阱来解释随后的灾难。

修昔底德陷阱如何避免

仔细研究历史各时期大国自身发展的历史(如何化敌为友、相互妥协、斗而不破、避免摊牌)对于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也许更有针对性。要想建立“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新型大国关系,没有什么现成的历史教科书可供遵循。要想解决这一世纪难题,当今世界大国唯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抛弃二元对立观,避免在世界制造冲突、隔阂与对抗,导致两败俱伤,而要走和平共荣的道路。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