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能催人老
猪牛羊之类的肉统称为红肉,也是人们觉得最解馋的肉。每天保证一定红肉,可以避免贫血的发生。曾经有调查发现,很多生活在经济发达的海边城市的孕妇,贫血的程度居然等同于边远山区,就是因为她们为了不超重,为了给孩子足够的DHA,完全用海产品取代了红肉,但是海产品中铁是很少的,不足以供应母子二人的需求,纠正贫血的好办法就是每天保证一定的红肉。
但是,红肉并非吃得越多越好,人们熟知的原因是红肉的脂肪含量高,即便是瘦肉也比白肉,比鸡肉的脂肪多,所以红肉才会比白肉香,凡是觉得香的,都是脂肪的作用。其实,红肉的害处不止这些,还包括能催人变老。
人体的能量合成需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进行,这个过程中,铁元素是重要的生物酶组成,没有铁,或者铁元素缺乏,能量合成就受影响,所以贫血的人总是很怕冷,手脚冰凉的。但是,如果铁元素过多,这个能量合成就要“超速”,细胞就要被过分氧化,现在已经清楚,氧化是衰老乃至癌症的基础,我们的抗衰老,预防癌症其实就是想方设法的抗氧化。既然如此,就不要使细胞的氧化过快,因此,限制铁元素的摄取就尤为重要。
只有来自于动物性食物的铁才具备这种功能,来自于植物的作用要大打折扣,所以菠菜,大枣等虽然含铁,但没有这种生血作用,也同样没有催人老,甚至致癌的效果,可以放心吃。我们需要限制的就是红肉,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吃的红肉应该在50-70克,这是指生肉,也就一个巴掌大的量,如果是红烧肉的话,也就两大块,余下的就要靠白肉,比如鸡肉,鱼肉等提供优质蛋白了。
广场舞只健身不养生
近日有大妈把“广场舞”飚到火车上去了,据说整节车厢热闹非常。可以肯定,大妈在当时肯定乐呵了,而“广场舞”本身肯定也能健身,至少运动量摆在那。但是,健身不等于养身,更不是养生,能养生的运动或者说活动,一定是要灵肉合一的。
国画大师,书法大师甚至京剧越剧等国粹大师,长寿者比比皆是,远比西洋画或者歌剧名家的长寿者为多,即便梵高没有精神分裂,他也活不出齐白石的寿命。这就证明一点: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符合人,至少是中国人生理的,是对生命乃至生理功能的最合理成全,而不是消耗,也因此,从业者或者是热爱者,很容易陶醉其中,在其中感受到灵肉合一。
人们抵触“广场舞”,与其说是心理上的,不如说是生理上的,因为它“太闹腾",“扰民”。这种抵触也是基于我们的体质基础形成的,毕竟我们不是食肉民族,维持生命的过程也因此是智慧地节能的过程,所以才有了太极拳这类国粹。和所有传统文化的特点一样,都是内敛而非外放的,远比广场舞要安静,平缓,这才是中国人在运动健身乃至养生上,最该有的“私人定制”。
大妈们之所以喜欢跳“广场舞”,因为她们能借此体现自己还年轻,还有活力,这无可厚非。但是,这是展示给别人看的,和那些自己醉心于其中的活动相比,后者更接近灵魂,而前者的价值更多的是热量的消耗。
但是,运动的价值不仅是为了消耗热量,增加肌力,如果你每天为了走够一万步而纠结,为了消耗出足够的热量而熬过运动中的一分一秒,而不是享受,至少不是灵肉合一,这种运动就只是个肢体锻炼,离养生的目的差得很远。如果你说,你更容易陶醉在“广场舞”中而不是太极拳中,我只能说,要么是你不了解甚至没接触过国粹,要么是你真正的灵魂并没在现场,无论哪种,都是作为中国人的最大损失。
一个合乎医理的选美办法
最近流传一个测试美人的办法:食指伸直,连接鼻尖和下巴,不碰到嘴唇的才具备美人的条件。这需要下巴足够长,足够翘,所谓“十美九翘”说的就是这种,从医学上有些道理。
之所以人们觉得翘下巴好看,其实是因为下巴足够长,是人类进化的成果,当胚胎在母体中发育到第七周时,下颌骨才开始出现,之前,人的面部只有眼睛,鼻子等雏形。胚胎长到第七周之后,两面的下颌骨逐渐向中线靠拢,合并,渐渐地,下巴才出现了,而这是人类独有的“身份证”。考古学者在出土的4万年前化石中第一次发现的,而同为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猴子和猿,是没有下颏的。
生物的进化有个规律,越高级的器官,成熟越晚,下巴与五官中的眼睛鼻子相比,成熟得就晚,所以也是相对高级的。能将下颌这个高级器官进化完善,长出足够长度的下颏,只说明这个人的基因,在进化时有足够的能量,或者说先天很足,使得他(她)得以使下巴这个进化成果,演绎得足够充分。之前曾报道过一个早衰少年,他的面部特点之一就是下巴很小,显然他的基因是有缺陷的或者没有演绎充分。很多时候,身体的薄弱环节,甚至一些疾病就在这个基础上出现了。
不光是下巴,直鼻梁,宽额头等等,是决定一个人成为美人的关键。其实都是人类进化出来的,都是进化比较高级的器官组织,具备这些优点的人之所以让人本能地觉得好看,顺眼,甚至被认定为美人,看似审美习惯,其实也是人的生物性决定的。生物选择的铁律是利于后代的繁殖,所以必须选择进化好的个体,非此不能延续自己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