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5期 > 健康之路
首页 > 健康之路

健康之路


日期: 2014-06-07 09:58:00 浏览次数: 字号:[ ]

用乌梅四五颗,冰糖一块,也可以根据自己口味增减,一同放在保温杯中闷上一夜,第二天就是一杯酸甜可口的乌梅汁了。乌梅到药店就能买到,它也是入药的,因为味酸所以有收敛的效果,用以腹泻无度成阴虚导致的口渴,而且可以避免夏天出汗太多引起的消耗,而另一个意义则是乌梅是最好的补钾食物。

2013年的调查显示,中国人的高血压高发的原因之一是,吃盐过多而摄钾过少,中国人平均钾的摄入量还不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一半。而钾和食盐中的钠是可以互相置换的,可以将导致血压高的钠置换出来。所以,医学上现在非常提倡多吃钾。在食物中,香蕉,绿豆,橘子,梅子都是钾含量很高的食物,也都有降压作用。

有个成语叫“望梅止渴”,因为梅子是酸的,看了之后要流口水,渴就会缓解一些。如果从钾钠置换的角度上看,梅子之所以能止渴,是因为它置换出了引人感到口渴的钠。当然了,这不是通过望梅,而是通过吃梅,喝乌梅水达到的。

夏天人们出汗多,会下意识地多吃盐,很多本身就口重的人,更有了多吃咸东西的理由,这无疑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如果用钾代替盐效果就好很多,比如现在低钠盐就是,只是很多人觉得这个盐没味道,不接受。那就不妨多喝点乌梅水吧,也能帮助置换出过多摄入的钠盐。

乌梅还有一个好用处,炖排骨的时候,可以放一两个,加上四川的酸菜。一来排骨不那么油腻了,二来酸味能使你少放盐,更重要的是,乌梅还能将放进去的钠盐置换出来。

“吃也不胖”和“不吃也胖”都是脾虚

有的人怎么吃都不胖,有的人是吃点就胖,所谓“喝凉水都长肉”。看似不同的状况,其实机理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脾虚。如果用现代医学解释,吃也不胖一般是吸收功能差,不吃也胖则是代谢功能差,这两种都属于中医的脾的范畴。

中医的脾指的是一系列的功能,包括吸收和代谢,脾虚则是这些功能都降低。这一瘦一胖其实是有共性的,瘦的人的肌肉一般很松弛,肌肉张力不足,胖的人也不是肌肉多,而是脂肪多,人也显得松垮垮的。中医的脾是主肌肉的,所以这两种人的肌肉状况都有脾虚的特点。

这两种人都容易有大便失调的问题,多见的是大便常年不成形,这一点是典型的脾虚。与此同时,腹部很怕凉,很多胖子看起来很壮,实际上一着凉风马上就要泻肚,腹部是他们的薄弱环节,这些都与消化功能不足有关。

再就是代谢问题。中医讲,脾主运化。所谓运化不仅是食物的消化,还有食物转化为营养之后在体内的代谢。胖子的这个环节容易出问题,代谢减慢,脂肪由此堆积下来。更严重的则是西医说的代谢综合症:血脂高,血糖高,血尿酸高,血压高,这种人如果看中医时常会诊断为“痰湿困脾”。就是代谢废物积攒多了,反过来影响脾气的运化能力,使脾气变虚,由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反过来再加重痰湿。

因此,不管是吃也不胖,还是不吃也胖,都要从健脾下手来治疗。瘦的,吸收不好的,健脾的同时增加帮助消化吸收的药物,比如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都可以。胖的,代谢不利,健脾的同时要帮助去除痰湿,只是去痰湿的中成药较少,可以用参苓白术配合二陈丸。对那些虽然胖,但是很怕冷,一遇冷就泻肚的虚胖者,不妨试试附子理中丸,这种热药还可以增加他们的代谢,帮助脂肪的消耗。

肥胖标准歧视中国人?

很多要减肥的人,会关注自己的“体重指数”,但是,按照WHO给出的标准,似乎只有很瘦的人才是正常的,莫非这个国际标准对中国人太严了?

的确,体重指数这个标准,确实是针对中国人特殊定制的,因为在同样体重情况下,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亚洲人的脂肪含量,高于西方人。在相同体重状况下,比西方人更容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才决定将亚洲人的体重标准制定得更加严格。

体重指数是用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是50公斤、身高160公分,那么他的体重指数就是19.5。根据这个规定,亚洲人的体重指数正常的范围由过去的20~24.9,缩小成18.5~23,只要超过23就算是不良水平,将危及健康。

与此同时,在考察体重的同时,还要注意腰部和腹部,是否堆积了过多脂肪。这也是中国人常见的体态,男人的“啤酒肚”,女人的“游泳圈”都是腰腹部脂肪堆积的结果。中国人中不乏这种体态,因为腹部组织疏松,最容易囤积脂肪,而这个部位的脂肪更容易入血,以此增加血脂,影响血管的状况。

从中医讲,造成中国人体内脂肪比例增多的原因之一,是中国人的脾虚体质偏多。脾虚本身就是功能的减退,这个功能不仅包括吸收功能,也包括代谢功能,不能很好地将吃进来的热量消耗掉,代谢出去,是造成脂肪过多的原因。所以,要想改变国人脂肪过多的状况,除了控制饮食中的热量外,还要运动。从西医角度讲,运动能消耗脂肪,从中医角度讲,运动就是强健肌肉。脾是主肌肉的,肌肉强健了,脾虚问题也就减轻了,由此也就能使代谢功能旺盛起来,运动其实就是最便捷又经济的健脾方式。

单纯服用补阳药确实能折寿

中医有补阴和补阳之分,很多人觉得补阴的一定是偏凉的,所以阳虚的人不能吃,比如六味地黄丸,很多人都因为自觉怕冷,觉得自己阳虚所以不敢吃,怕吃反了。事实上,补阴和补阳并不矛盾,因为中医的阴阳本身不是对立的,而是上下的关系,阴在下面,是阳的基础。所以,一个阳虚人如果补的话,是要从补阴开始的,这样他的阳才有了基础。打个比喻,阴是蜡烛,阳是蜡烛的火苗,没有蜡烛,火苗是着不了的,要想火苗旺盛,下面的蜡烛要体量足够。

中医纯粹补阳的药物,只用在危急时刻,比如休克,临终前。这个人的阴不缺,但是火苗没力量点燃了,这个时候才用到纯粹的补阳药,比如附子,肉桂,独参汤之类的,为的是把尚存的阴活化起来,点阴为阳,把物质基础转化为功能。但这是有前提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蜡烛必须不缺,否则,就算你用补阳药也没有效果,类似“竭泽而渔”,而且这个“泽”里本身已经没什么水了,再怎么“竭”也得不到“鱼”。

中医经典的补阳药,一定要在补阴的基础上,否则就有折寿的危险。过去很多人因为吃补阳药一命呜呼,吃的肯定是纯粹的补阳药。等于人为增加火苗的亮度,要么是因为当时的过度兴奋心脏不支而死亡,要么是增加身体的消耗,使人过早衰竭。

正确的补阳药如“金匮肾气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附子肉桂,治疗因为阳虚导致的怕冷,腰膝冷痛等未老先衰症状。补阳药是在保证阴能足够的情况下才使用的。而六味地黄丸对于阳虚人也同样适用,首先这个药并不是寒凉的,甚至偏温,因为其中只有丹皮一味偏凉的药物,其他要么是偏温,要么是平性的,等于是在增加蜡烛的体量,和增加蜡烛上的火苗亮度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和补阳的“金匮肾气丸”只是程度上的差异,在阳虚这个方向上,后者适合的病症比前者更严重些。  (佟  彤)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