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6期 > 文化广角
首页 > 文化广角

文化广角


日期: 2014-07-16 12:36:00 浏览次数: 字号:[ ]

赵振开(1949-)笔名北岛、石默,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1978年同芒克创办民间诗刊《今天》。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当过建筑工人,曾任《新观察》和《中国报道》(英文)编辑,1990年旅居美国,现任教于加利福尼亚州戴维斯大学。2007年,他接受香港中文大学的聘请,定居香港。七十年代末开始发表诗作,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太阳城札记》、《北岛顾城诗选》(1983年,瑞典好书出版社)、《北岛诗选》(1986年,新世纪出版社),散文集《青灯》(2008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蓝房子》( 2009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午夜之门》(2009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城门开》(2010年,三联书店出版)等。

朦胧诗派的先锋

朦胧诗派是在二十世纪末的后十几年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派,它是用一种梦呓般的飘渺意境来反映现实。而当代文坛也早以将北岛奉为朦胧诗派的领袖。八十年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还有:食指、江河、舒婷、顾城、芒克、杨炼等。

朦胧诗的最大好处在于:诗人说了真话,却不会被人抓住文字把柄。那种不透明的描写和隐隐约约地控诉,对于诗人来说,无疑是种辛辣的讽刺。在我看来,北岛绝不是一个老实人。能够在那个年头侥幸存活下来的,都不会是老实的人。八十年末,北岛毅然离开本国,跑到美国甘心地去做二等公民了。

当然,研究北岛诗人的学者们颇多,在哀叹被历史磨难的诗人流亡美国的同时,却都忘记了去反思。或许离开,就意味着重生、或许意味着沉沦?(参见:诗《走吧》)

提得大家注意的是:北岛自诩是“北方的一座孤岛”,曾经用过“石默”和“艾珊”两个笔名。北岛毕业于著名的北京一中,之后拒绝上大学。而高中时期,妹妹艾珊的死和同学罗遇克被“四人帮”杀害的两段经历,使得北岛变得沉默寡言和孤愤。(参见:诗《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

但,也正是这位被漠视和冷落的诗人,影响了后一批在京的朦胧派诗人,成为了朦胧诗派的先行者。

时代背景

至今我认为,在当代的文学界里,仍然有一群人,陷在“文革”所留政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北岛是其中一位,还有残雪、高行健、王小波等。在这十年浩劫中,反右派斗争将许多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及党内干部错划为“右派”分子。

70年代初,北岛们开始了地下创作。据说罗遇克是北岛中学时期的同学,是个裴多非式的人物,现今留有遗作几篇。罗遇克是一个“老实”的青年,就因为没有看清当时的中国政派是什么角色,出于人道主义去谈论什么《出身论》,后受到四人帮的专政而被枪杀了。这就好比一株蒜苗长在麦田里,结果就是:“异类,拔掉!”

北岛的《结束或是开始》就是写给罗遇克,希望周围的人能将他看作是位烈士。

终于,在京诗人开始了自己的事业。1978年,北岛和芒克创办《今天》(注:非官方文学刊物,创办者还有江河、舒婷等人)。

北岛的中篇小说《波动》在《今天》中刊登。在《波动》中,肖凌说出这样一个句子:“天空是美好的,海水是宁静的,而我只看到黑暗和血泊……”肖凌是活在母亲惨死阴影中的女孩,文章中那不断反复的回忆场面,形成了北岛最初的蒙太奇。

人生事记

保持低调,再低调,给心灵留点儿受伤的空间。这是我对北岛处世的评价。

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都是很内向的。北岛的诗总是充满了对谎言的憎恶和对现实真实的冷峻批判。因此,他的诗才如此难以定论。有人说像意识流,有人说是批判现实主义,还有人说是存在主义。总之,离诗人思想的意境都还很遥远,在那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只能对诗人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

北岛无疑是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诗人。但是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批评过他,说他现在写诗越来越满足于叫西方人看得懂。的确,在北大在线的几篇新诗中,我找不到以前对他的诗的那种感觉,仿佛是在流亡中,不断地探索着、彷徨着、苦闷着。

在流亡美国的时期,影响北岛最大的,便是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mer ),他在《蓝房子》中有对托马斯的赞喻之辞:“果然厉害。托马斯的意象诡异而辉煌,其音调是独一无二的。相比之下,我们当时处于一个很低的起点。”(参见:《野蛮的广场》、《悲哀贡多拉》等)

这样的自谦,可见托马斯的影响力。(尽管他的诗少得可怜)

我希望诗人北岛在历史的愤怒和咀痛中,发出更悠长、更凝重的反思。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