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与历史,二者的关系既浅显又复杂。将青年与历史放置于一处论之,这注定是一个沉重而又激扬的话题。青年必须从历史中走来,又终归走向历史的沧桑;历史是积极创造方能通达更为辽远的深邃。从一定意义上讲,历史的贡献造就着青年,青年的奉献成就着历史。正是青年与历史的永恒交融和相互激荡,推促着人类社会生生不息地演绎着告别过去、开辟未来的崭新篇章。
一、青年需要承继历史
人类薪火相传的不只是生命,还有意志、精神和智慧,以及培育并延续着这些重要传承的历史。厚重的历史绝不仅仅是繁杂的史料堆积,其间必包含着治国安邦的善谋良策,也蕴含着丰富有益的人生哲理。青年站在既往与未来的交点,其承上启下的特质决定,既不可忘记历史,也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践踏历史。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谨小慎微地尊重历史,无限虔诚地敬畏历史,勇敢执着地承继历史,从历史的富饶沉淀中汲取一往无前的智慧和力量,在历史铿锵行进的脚步中谛听真理振聋发聩的回响。
第一,可以识大势。大势,即大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亦或称必然趋势。“物有必至,事有固然。”“人间正道是沧桑”,“识时务者为俊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其“道”、“时务”、“潮流”,均为大势即客观规律。“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也是对不可抗拒的历史大势的浩叹和敬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对于青年而言,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潮流,顺应历史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青年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间识得大势,才能在大势运行中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识得大势固然重要,但更为具有决定意义的在于顺应大势,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倒行一些有悖规律、有违常理的“蚍蜉撼树”、“螳臂挡车”之举。青年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面前,必须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力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唯其如此,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大势所趋、势不可挡的历史进程中,青年个人才能借势生力,成就大业。
第二,可以明是非。是非观即对事物的判断和取舍,是如何看待事物并能否正确判断其对错的观念,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观。对于同一事物、同一现象、同一问题乃至同一人物,如果所依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同,必然会得出相异甚至相反的认识。这里面就必须明确对于是非的态度和认知。是非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石。若缺失正确的是非观,就可能是非混淆甚至颠倒,往往会走向事物的反面、人生的反面、历史的反面。古往今来,凡成就大事者,必定是非分明,绝不会混淆正误界限,更不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是帮助人们明辨是非的一面镜子。历史中蕴含的丰富经验与真知,有肋于后人正确地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创造明天。青年只有承继历史,善于总结历史规律,善于省悟历史启迪,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努力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才能正确区分是与非、善与恶,才能理性择取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迷懵、不糊涂、不犹疑,才能在人生成长的关键之点不跑偏、不失误、不错过,才能更加顺达地迈向成长、成熟、成功。
第三,可以有所循。人生不是“摸着石头过河”,不能深一脚浅一脚地盲目找寻归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没有遵循的人生之路注定不会长远,甚至有可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不走弯路,不走错路的人生务要有所遵循。成功者的人生循的不是歪理邪说,不是奇门杂技,不是歪打正着,而应该是规律、规则、规矩。“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既给来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也明示了失败的教训。历史使我们有所循、有所悟、有所思。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学知大道,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告诉我们“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不息的生命基因,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与升华。历史中也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历经艰辛、上下求索而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以及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与热切祈盼。有所循才能有所立。当代青年只有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初微做起,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个人层面的基本遵循,才能踏在历史巨人的坚厚肩膀上,走得更顺,行得更稳,达得更远,才能在浩瀚的历史时空留下些许属于渺小自我的印记。
第四,可以增本领。本领是能力,是素质,是优势,体现在处世为人和创业创造等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增强本领,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等多种途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谙熟历史,承继历史是提高青年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据此,可以增强历史意识,扩展历史视野,能够“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善于从全局、宏观、长远上把握问题;可以开阔胸襟,虚怀若谷,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逐一时之利;可以博古通今、理性深刻,逐步提高政治把握、理性思维、组织协调和落实推进等各种能力。青年承继历史,才能静气凝神,心无旁骛,视阈专注于远大目标,心力倾注于崇高使命,集各种本领于一身,为实现梦想注入不竭的动力与激情,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厚重、更加无敌。
二、青年需要书写历史
“述往事,思来者”。书写历史是每一个青年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青年书写历史要依据内在的历史逻辑,特别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
第一,要参与书写社会发展的大史。人是社会发展大史的主体。换言之,社会发展大史的书写依托于每一个社会人的广泛参与。青年参与推进社会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青年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每一个有为青年都不能将自己定位为“历史的过客”或无为的“旁观者”,而应以一种“舍我其谁”的强烈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努力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宏观历史的书写者,以不断累积的历史厚度,延伸历史的长度,拓进历史的深度。青年亦须在参与书写人类社会发展大史的过程中得到历练,逐步成长。
第二,要努力书写人生历程的小史。同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比,个人只是历史沧海中的一粟。对于个体而言,人生百年则是历史的全部。每个人的历史都必须依靠自己书就,他人不可替代,也无力替代。个人能够走进历史多远,取决于诸多因素,但道路的选择至关重要,尤其是个人书写人生小史的态度、目标、行动和效果等更为关键。人生的道路虽很慢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在青年时代。青年要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把握人生前进的方向,深入思考、潜心书写,才能使自我的人生小史更加精彩,更有价值。
第三,要寓个人小史的书写于社会大史的书写之中。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脱离社会的人生不成其为真正的人生。书写个人小史不能孤悬于社会大史的书写之外。个人小史是社会发展大史的构成,社会发展大史是个人小史的背景。青年在努力书写个人小史的过程中,绝不能无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内在规律,绝不能做“桃花源中人”,绝不能人为割断同社会发展大史的关系。而应该寓个体于整体之中,寓局部于全局之中,自觉地将自我放置于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客观场景当中,通过个人小史的书写去丰满社会发展大史,推动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青年需要创造历史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无限的过去以现在为归宿,遥远的未来以现在为渊源。每个人曾经的行为均已成为昨天的历史,每个人此刻的行动都在创造今天的历史,进而影响明天的走向。青春的血是热的,青年的激情与活力是无穷的。青年是历史的书写者,更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一,要怀揣梦想。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梦想是历史创造的引力、助力和动力。梦想应是实在的,而非虚无的;应是可及的,而非无望的。梦想是心灵的憧憬,是目标的召唤;梦想是奋进的方向,是前行的力量。个人的梦想必须服从民族的梦想,只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个人的梦想才能在民族梦实现之时得以成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当代青年成长成才成功的过程,也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梦想的舞台空前宽广,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当代青年应有强烈的创业、创新、创造意识,努力成为中国梦的追寻者、寄托者、实践者和成就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奋力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实现更大的青春作为,开创广阔的历史天地。
第二,要奋力担当。担当是品格,是能力,更是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华民族的历史深深地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担当。一个人如果能够自觉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能够主动地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要责任,其实现自我梦想和社会价值的能力也就拥有了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保障。“铁肩担道义”。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机遇,青年要敢于担当历史和时代赋予的责任,守责、负责、尽责;担当党和人民赋予的重任,实心、实为、实干。这种担当更是青年各种能力的展示与历练,也是一种奉献与付出。有可行性的梦想才是实际的梦想,有能力的担当才是真正的担当。为切实担当起历史的责任,青年还必须努力培养果敢无畏、无私勇为的精神。
第三,要务实笃行。笃行是落实到位之效,是知行合一之果。《礼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笃行”。有梦想,是为仰望星空;创大业,更须脚踏实地。青年既要知,更要行,务求达到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合一。青年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不能坐而论道、华而不实。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必须拿出应有的精气神,以夸父逐日的执着、精卫填海的不屈、水滴石穿的坚守,既要强化知识武装,更要注重实践锻炼,埋头苦干、坚韧不拔,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大潮中尽显人生华彩。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勤勉敬业、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扬务实之风,弃浮躁之气,集中精力谋事、干事、成事,在求实忌虚上下功夫,在强力执行上下功夫,在落实推进上下功夫。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青春的岁月是短暂的,更是美好的;青年的潜力是有待开发的,更是无穷无尽的。伴随着中国梦的时代强音,在以奋斗致青春的前行途中,无限光明在望,依然遍布崎岖,青年仍需努力。
(刘曼抒,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