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7期 > 历史回眸
首页 > 历史回眸

历史回眸


日期: 2014-08-02 11:28: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天使和魔鬼的结合者

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每一级阶梯上,都站着一个灯塔式的领路人。就像说起文艺复兴,人们不由自主便会联想到达•芬奇一样,谈到近代人类思想史和新兴科学技术的启迪者,历史的目光则会毫无争辩地投向那个在雪地里用冻鸡做实验的弗兰西斯•培根。

提及培根,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评价,有人赞他是天使,有人斥他为魔鬼,还有人无可奈何地将他形容为“劈成两半的子爵”,这些表情浓厚表意却完全相反的评价让培根的面孔在后世人心目中越发地模糊难辨。

有些人喜欢用晦涩来形容哲学,用孤僻来形容哲学家,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是因为他们还不习惯将思考的犁桦深深地耙入知识的土地。凡是能够在人类哲学史上留下身影的人莫不具有一颗如雨林里的浆果那样丰盛饱满的心,而那些开创新的思想方式的哲学家更不能没有一个如同被弯成弓形的铁质弹簧一般力量强大的灵魂。

在培根的身上,就有这样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一句话而今就像广告词一样让人耳熟能详,那就是“视角决定深度”。生命就像一道光线,从单色光到七彩色,从单调之极到绚烂之至,依赖不同的观察呈现出不同样貌,因而那些比我们多一个角度看世界的人往往能为我们呈上令人惊艳的思想视觉的盛宴。

《红楼梦》在人们心中只能用“千古奇书”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它的作者曹雪芹幼历繁华,终归困顿,一生命运多舛。在大起大落的剧烈变化中,他遍尝人间冷暖,但也得以从不同视角冷眼观察人生,对世态人性洞若观火,于是成就了一部将世相百态统统收罗的奇书。

培根的经历和曹雪芹相仿。培根于1561年1月22日出生于伦敦临河街的约冲府的一个贵族家庭。如果说他出身显贵还不足为奇的话,他父母亲的综合素质则足以让很多人都想再投一次胎。

培根的母亲叫安妮,她是英国知识界一个有名的女人,博学多才气质高雅,曾将多部拉丁文著作翻译为英文。而培根的父亲则是一个以智谋、清廉著称的大法官,曾经担任过伊丽莎白的掌玺大臣。培根的父母都很重视知识,关注发明和创造,在他家饭厅的墙壁上挂着的一幅画,描绘的就是谷物女神库利斯在教导世人如何播种五谷的场面,在画的下端题写着:“教育带来进步。”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培根天纵英才,在少年时他的身上便开始生发出伟人的潜质——强烈的使命感。当时的欧洲,文艺复兴已经来临,新文化新思潮使人们耳目一新,勇于独立思考的培根敏锐地意识到,此前的哲学无论是思考自然,还是讨论人生,都流于清谈,对人类生活和幸福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价值,他的心里便萌发了改造当代学术,将科学和工业联姻,为人类造福的抱负。这种抱负在他的一生中作为最高的指引,使他跨越了横亘在他面前的所有坎坷。

培根13岁就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神学和形而上学,16岁大学毕业,担任英国驻法使馆的大使。一切看起来都完美无缺,他只需要抬抬脚就可以向理想靠近。然而正在这个时候,他一生中的第一个变故来临——他的父亲突然病逝。培恨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根据英国民户继承法的规定,他得到的遗产微乎其微,一夜之间培根由贵族公子沦落为穷人,在此后的20年间,他都没能摆脱负债。

幸运的是,上帝给予他磨难的同时,也给予了他一颗强大的心。

培根没有将穷途视为末路。欠下的债务需要偿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抱负,他必须具有利用国家资源的便利条件。要达到这两个目的,登上仕途高位便成为培根唯一的选择。

谋求职位之路由于父亲的突然离去而变得曲折离奇。往日充满和风暖阳的世界在培根面前突然之间转过身去,赏给他一个冰冷的后背。年少的他唯一能依靠的是姨父威廉•塞西尔•博莱伯爵,一个与英王室交好的贵族,然而姨父对培根却有一些偏见,有人说是嫉妒培根的才华,嫌他自恃太高,总之这位长者表面上敷衍承诺,实则并不尽力。

培根等了又等,盼了又盼,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结果。无奈,他只好自己想办法。他自修完所有的法律课程,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开始谋求法律方面的工作。他给女王、掌玺大臣、财政大臣等所有握有实权的人写信,终于谋到英国民事法庭的书记一职。

“终于”二字对于培根来说也许太过简单,因为当他成为法庭书记的时候,20年的日子已经从他的手里匆匆地溜走了。认准一件事情,九头牛都拉不回来,这句形容词一般在使用的时候都有夸张之意,然而用在培根身上却非常贴切。

培根终于迎来他人生中的第二个春天,此后他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步步高升。1603年成为英王的法律顾问,1607年成为副检察长,1617年成为掌玺大臣,1618年成为英格兰的大法官,并被授封为阿尔本斯子爵。

在哲学史上,培根成为不多的曾任高官显爵的哲学家,但他也因此受到讥诮,有些人甚至说他是追逐名利之徒。培根曾经对此专门作出解释:“我希望如果我在政府中能够升到尊贵的地位时,我就会有一个较大的权力,能以之动员更多的劳力和才智来帮助我的工作;因为这些缘故,我就一方面努力学习政府的工作,一方面又在廉耻和诚实所许可的范围之内,尽量自荐于那些在政治上有力量的朋友。”

事实上,即使培根不为自己辩驳,历史也会给予他公正的评价,且不说他担任大法官后,迅速解决了大量积存了几十年的陈案,单是他留下来的那些泽被后世的著作和思想也已经说明了一切。

世间事多盛极而衰,培根也没有逃掉这一规律。1621年,培根在议会与王室的权力斗争中,成为王室为“保车”而丢掉的卒,以所谓的“受贿罪”被弹动,他的仕宦生涯就此结束了。培根为此说过颇有含义的一句话:“扪心自问,我可以说是英国近50年以来最公正的法官,但对我的审判,则是近200年来国会所作的一次最公正的判决。”

打击接踵而至,当他失去一切政治地位的时候,和他生活了15年之久的妻子也离他而去,培根的精神状态和经济状况再度陷入困境,他的身体变得非常虚弱,曾经一度病危。此时的培根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者,在人生的暮年重又变得贫病交加,对于一般人来说,接下来的将是顺其自然为生命画上一个落寞的句号了。

不过这个一般人里面,显然是不包括培根的。不仅没有画上句号,这位老者居然又抖擞起精神,冲上另一个高峰,而这个高峰——学术著作——才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成就。

培根在被逐出官场的短短几个月后,就完成了被后人称为“近代史学著作里程碑”的《亨利七世》。后来《风的历史》、《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也陆续出版。

1626年的3月,伦敦依然被积雪掩盖。培根乘车去伦敦北郊的海盖特,看着满天飘雪,他忽然产生一个念头,雪是否和盐一样能起到防腐的作用呢?培根决定马上做一个实验,于是他迅疾下车,在海盖特山脚下一个农妇的家里买了一只鸡,让妇人去除鸡内脏,然后在鸡的体腔里塞满雪。培根自己也在帮着干,一阵寒意袭来,他受凉了。年迈体弱的他无力回到自己的寓所,只好到阿伦德尔伯爵家借宿。主人不在家,仆人们热心地接待了培根,培根在病床上还非常兴奋地给主人写了一封感谢信,说他冷冻母鸡的实验大获成功,同时他还风趣地把自己为科学真理甘冒风寒的举动与老普林尼在维苏威火山附近观看火山爆发的行为相比,他在信中写道:“我有着类似老普林尼的命运,由于企图要做关于维苏威火山的实验而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一语成谶,1626年4月9日,这位生命力强盛的思想家停止了呼吸。

常人无法理解,培根的身体里缘何潜藏着火山一般喷发不止、无法遏制的力量?他一次次将上帝给予他的磨难变成磨炼,将自己锻造为一个无法挫败的近神的人。培根自己在一篇名为《论厄运》的文章中诠释了他对于苦难的态度,这段文字可以看做他的回答:

“在圣诗中,哀歌是与颂歌相伴的,而圣灵对伯约所受苦难的刻画比对所罗门财富的刻画更要动人。一切幸运都并非没有烦恼,而一切厄运也并非没有希望;最美的刺绣,是以明丽的花朵映衬于暗淡的背景,而绝不是以暗淡的花朵映衬于明丽的背景。从这图像中汲取启示吧!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的焚烧中散发出浓郁的芳香。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正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培根喜欢赛尼卡所说的一句话——真正伟大的是像神那样无所畏惧的凡人。这句话送给培根本人是再贴切不过的。

扫除幻象

培根曾经自信地在遗嘱中这样写道:“我的灵魂将归于上帝,我的躯体将没于黄土,我的名声将传之后世。”确实如此,在人类思想史上,培根的名字无法忽略。他的著作丰富了人类精神的宝库,他奉献给人类的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开启了一个时代——近代科学时代。

培根的著述生涯始于1597年。他的第一本书是散文集《论说文集》,在这本书中他将一颗伟大而敏感的心灵对人世的感触一一披露。这本书文笔优美,语言凝练,饱含智慧,是很多人书橱中的珍藏。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像这样被人一再转述的经典语句在《论说文集》中俯拾皆是。

有人说,即使培根只写了这一本书,世界也要因此而感激他,而培根留给世界的远远不止于此。

人们说,培根除了处理法律事务之外,将自己能利用上的每一分钟时间都拿来写书,于是人们有幸看到的一个长长的书单:《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论说文集》、《亨利七世》、《论事物的本性》、《迷宫的线索》、《各家哲学的批判》、《自然界的大事》、《论人类的知识》等。在这些书中,人们看到培根是如何从三个方面来实现少年时期即确定的抱负。

首先,培根试图为近代新兴的自然科学制定一套正确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的特点,就是从系统的观察和实验开始,通过逐级归纳,最终发现一般性的真理。

其次,培根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和神学的空洞无益,试图开辟一个新的思想世界,构造一个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全面地革新人类的思想。

最后,培根没有止于纸上谈兵,为了把科学理论的成就直接转化为技术和生产力,他身体力行地做了大量的科学实验,他是近代科学实验的先驱者之一。

培根在学术上跨越了许多领域,他被当之无愧地称为法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散文作家,但他最热心的事业还是哲学,他对后人影响最大,并使他永载史册的,也是他的哲学思想。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响彻思想界的话语就是培根最先提出来的,不过在这里要介绍的是他的假象学说。因为正是这种学说拨开了笼罩在人们头顶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哲学迷雾,将人们从陈规旧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首先,什么是假象呢?培根认为假象是阻碍人们正确反映客观实践、阻碍人们获得真理认识的心理障碍。他将这些假象分为四种,即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和剧场假象。

种族假象的基础在人的天性之中,在人类的种族之中,它使人们在认识自然事物时,不从事物的本身出发去认识其本来面目,而是习惯于把自己的天性掺杂到事物中,当做事物的本性,从而歪曲了事物的真相,陷入谬误之中。

这种心理习惯即幻象和偏见乃由人的认识能力本身的缺陷所引起,为人类固有的天性所致,故称之为“种族假象”。

洞穴假象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事物时,由于性格、爱好、教育、环境而产生的认识中片面性的错误。培根反对人们在认识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强调人们的理智应注意“保持平衡和清醒”。   

培根认为,社会上的人们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交流思想的,但是“语词的意义是根据后人的了解来确定的”,如果语词选择和确定不当,就会限制人的思想,使之“陷入无数空洞的争辩和无聊的幻象”,这种幻象就是市场幻象。培根揭示了语言对思维可能发生的限制和影响以及哲学、科学中乱用概念、流于诡辩的思想根源,强调了语言概念的确定性和真实性。

最后一种幻象是剧场假象。培根认为,人们在认识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往往像“着了魔”似的崇拜传统、权威,从而使自己的思想受到束缚,陷入谬误之中。这种由于对传统权威,特别是对古代哲学体系的盲目崇拜,把流行的哲学教条移植到人心中而形成的幻象、偏见,叫做剧场假象。

在培根看来,流行的哲学体系都不过是舞台剧场,“以一种不真实的幻景来表现哲学与自己所创造的世界罢了”。如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听任其幻想驰骋,要想在神灵鬼怪中去寻求科学的起源”的迷信哲学,这种哲学远离真实世界,对它们盲目崇拜,必定会妨碍科学的发展。

培根提出,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他的假象学说第一次透彻地向人们揭示出造成片面认识的根源,革命性地解除了权威主义、烦琐作风、教条习气、伪科学对人们思想的束缚,将自由思想的新鲜空气还给了人类,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务实求真的科学时代。

存在而没有幸福是可诅咒的

从古希腊开始,提及伦理观,人们便喜欢在“善”上大做文章,在这一点上培根倒是没有表现出他一贯的反叛精神。他认为:“每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天然的性善,它是人类精神和美德品性中最伟大的一种,没有这种德性,人就沦为庸碌的、为害的、卑贱不堪的、与虫豹相类的东西”,所以善的培植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培根看来,人的品德培养最重要的三大方面是重视习惯、坚持真理和确定善的人生目的。

首先,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因为善不仅受自然属性约束,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因而指导、训练乃至形成好的习惯有助于形成好的道德行为。不仅个体要养成良好习惯,团体也要以成员之间互相激励模仿的方式形成好的团体习惯。

德性来自真理,培根的这个观点与苏格拉底是一致的。他用印章和印纹之间的关系来形容真理和善的关系。这个传神的例子说明,只有真理才能印出善德,谬误却像乌云一般只能降下激情和纷扰的暴风雨。

人的谬误多半由无知导致,轻佻、傲慢无不是无知的衍生物,治疗人心的疾病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知识,真理和知识的理性之光可以照亮被无知充塞的心灵,帮助人们领悟人生,增强意志,克服各种阻碍,抵达善的境界。

最后,培根谈到了确立有德性的高尚人生目标的作用,他甚至认为这是培植善的最有效的方法。他借用赛尼卡的话说:“无追求目标的人生是令人倦怠和厌烦的。”人如果想要享受到种种快乐,就必须确立有德性的人生目标。人生无常,命运多变,唯有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就才可能成为不受时间影响的事物。显然,培根本人就是他自己观点的执行者。

对于幸福的论释,在当时甚嚣尘上的观点无非两种。一种是苏格拉底的幸福观,认为幸福在于心灵的恒久的平静和安宁;另一种是智者对幸福的看法,幸福在于更多的欲望和享受。

在培根看来,以上两种观点都有极端之嫌。幸福既是湖面宁静的波光,也是阳光照耀之下跳跃的光斑。对于幸福来说,恬淡的心灵和快乐的享受一个都不能少。培根甚至以他一贯的率直语气说:“存在而没有幸福是可诅咒的。”他认为那些惧怕空虚和失落而不敢去追求快乐的人都是怯懦者,他们不敢冲破障碍,排除纷扰,只好一味地远离一切真实的生活,他崇尚积极参与生活、精进向上的精神。

在论及心灵安宁和享受快乐二者的关系时,培根说道:“心灵的恒久平静安宁与享受快乐并无根本之冲突,关键在于人在贪求快乐时,不要因为失掉快乐而痛苦,在寻求恬静时也不要失之豪爽。”

一种观念,一种规则,一种崇拜,在某一个时间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指导,在另一个时间中却往往沦为人们思想的束缚、行动的障碍。具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清澈的眼睛的培根拨开人们思想中的迷雾,将人们从经院哲学的蒙昧主义中解救出来,使人们重新意识到,自己不是等待上帝赐福的可怜造物,而是可以通过知识,为自己的幸福做主的大写的人。

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不断探究自然的谜底,开拓未知的境域,正是因为他们相信“知识就是力量”,因而法灵顿说:“培根是永志难忘的。”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