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4年第7期 > 历史回眸
首页 > 历史回眸

历史回眸


日期: 2014-08-02 11:30:00 浏览次数: 字号:[ ]

近日闲翻收藏的民国时期的老期刊,在1932年11月16日出版的《论语》第5期(美术评论专号)上见到一页名为《标语之效力》的漫画,其中共有四幅作品,每幅作品中都张贴有一条标语。第一条是“禁止小便”,标语虽贴在瓦墙上,但标语下却是秽物四溅;第二条是“植树救国”,标语牌挂在一棵干枯的小树上,树下有一猪一驴,猪在拱树根,驴在吃树叶;第三条是“国人须用国货”,但贴标语的人却是一身洋装;第四条是“施种牛痘,不收分文”,但种牛痘的卫生室的门口却被蛛网所罩住。四条标语,四幅漫画,反映了那个时代宣传的和所做的大相径庭的现实。幽默中又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与教化性。

我要说的是这页标语漫画所宣传的观念和手段,在传媒如此发展的今天仍在继续,想来倒是很有意思。由此我脑际浮现出近些年所见到的标语,记忆犹新,暗自发笑。

许多标语都是在旅途中不经意见到的。那一年我从太原到郑州,在进入河南境内时见一土墙上用白灰书写着一行醒目的黑体字标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计划生育,丈夫有责!”这条标语很让人警醒,它大概说明计划生育是女人的工作好做,男人们有点冥顽不化,拖后腿的是男人居多,需要强调丈夫的责任。此标语运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动员丈夫在此事上当有点“匹夫”之勇,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感召力很强,不知是何人的版权。在山东我还见过一些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如“一人结扎,全家光荣”,让人似乎一下回到了老革命根据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战争时代。但让我想不明白的是结扎这事有何荣可光?莫不是说它和农村谁家小孩考上了大学一样,要挨家送请贴:“俺孩子要上北京上大学啦!快来俺家喝酒吧!”但终归是不一样,有点黑色幽默。有关计划生育的标语我在辽南的一个镇上曾看到这样一条:“少生孩子多养猪!”旁边还有一条:“普及一胎,控制二胎,消灭三胎!”看了有点让人哭笑不得,倒不如另外一条:“少生孩子多种树!”在吉林的一个山村里我还见到这样的一条标语:“要在春季掀起计划生育的新高潮!”想一想,笑一笑后似乎还有一种让人顿悟的感觉,回忆起了过去生产队春天里队长开会时说的一句半带警告式的话:“春天来了,啥事都发作,男的女的别有事没事就往树林草稞子里钻。”可见春季是容易掀高潮的时候,计划生育当抓紧才是,但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这春天里的计划生育高潮到底如何掀。

有一些司空见惯的标语,意思能表达出来,看的人也能明白,但细想就是别扭。比如在某个省会城市的一家建筑工地上就有一条大幅红地白字的标语:“大干一百天,工程提前完。”细思量,这个“完”就让人产生疑惑,是“完成”呢?还是“完蛋”呢?当然承包商没有“完蛋”的意思,但有时却能传达出这样一种歧义。更重要的是,工程为什么要“提前完”呢?在建筑上,一栋楼或是一座桥,需要多少天完成,应该是按着设计进行,那是有严格和科学根据的。要一百天完成的,你五十天完成了,质量能让人放心吗?正是这些不切实际的标语式的工作作风,我们的城市才出现了那么多的“献礼工程”。当然了,等节日过后,再重新建设,其结果就是马路修了不到半年就“开膛破肚”,新楼还没有住人就出现质量问题。由此说来,“提前完”的结果多数是要提前完蛋。在华北的一个大城市的一个社区里,有一条这样的标语:“垃圾分类,从我做起。”出发点没错,但看了总是不舒服,这样的创意,你想给他改一下都困难。

有些标语纯是来自民间,看上去朴实而不乏幽默。如辽西101国道边不时有这样的标语出现:“光缆没锡也没铜,偷也没有用!”明示小偷别打光缆的主意。在甘肃河西走廊的酒泉,国道边转弯处的一堵土墙上用白灰写着这样一条标语:“抬头仔细看,这里不是圈。禁止大小便。”我见过这条标语后,一下佩服起河西人来,他们真地很会骂人,骂得巧妙而尖刻,见了这样的标语,再内急之人恐怕也不会在此随意大小便了。

好的标语好的口号总是历久弥新的,它们的幽默让人见了莞尔一笑,它们的教化意义有时还会胜过教科书。比如《论语》上的这几幅“植树救国”、“国人须用国货”的标语漫画,70年后,仍不失现实意义。再如这一期《论语》封二上的《论语社同人戒条》:

一、不反革命。

二、不评论我们看不起的人。但我们所爱护的,要尽量批评(如我们的祖国,现代武人,有希望的作家,及非绝对无望的革命家)。

三、不破口骂人(要谑而不虐,尊国贼为父固不可,名之为王八蛋也不必)。

四、不拿别人的钱,不说他人的话(不为任何方作有津贴的宣传,但可作义务的宣传,甚至反宣传)。

五、不附庸风雅,更不附庸权贵(决不捧旧剧明星,电影明星,交际明星,文艺明星,政治明星,及其他任何明星)。

六、不互相标榜,反对肉麻主义(避免一切如“学者”“诗人”“我们的朋友胡适之”等口调)。

七、不做痰迷诗;不登香艳词。

八、不主张公道;只谈老实的私见。

九、不戒癖好(如吸烟,啜茗,看梅,读书等),并不劝人戒烟。

十、不说自己的文章不好。

在今天读起来仍觉很有味道,似可作为规范时尚杂志办刊者的标语。

《论语》是1932年9月16日在上海创刊的一本杂志,开始由林语堂主编,第27期起改由陶亢德主编。第83期起署郁达夫、邵洵美二人编辑,邵洵美实际负责。第106期起署“文字编读邵洵美”。第110期起“文字编读”又增林达祖一人。1937年8月1日出至第117期,因抗日战争爆发停刊。1946年12月1日复刊为第118期,仍由邵洵美编,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177期。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论语派”就是因此刊而得名。林语堂始办《论语》,即提倡幽默,倡言“不谈政治”自命“言志派”,反对涉及“党派政治”的“载道派”。“美术批评专号”中的标语漫画和《论语社同人戒条》都证明了这一办刊理念。《论语》初期文章尚多对国民党统治下黑暗社会的讽刺。鲁迅曾应邀投稿支持,意在争取并给以善意批评。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论语》这本期刊特别喜欢出版专号,除了以上提到的《美术评论专号》以外,尚有《西洋幽默专号》、《中国幽默专号》、《癖好专号》、《鬼故事专号》、《家的专号》、《灯的专号》、《吃的专号》、《睡的专号》等,大概算得上是中国出版专号最多的一本期刊了。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