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52年的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祖籍泉州,当代著名女诗人。曾下乡当过3年农民,回城后当过8年工人,1980年调到福建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曾任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1969年开始写作。出版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的诗》《致橡树》;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今夜你有好心情》等;另有《舒婷文集》(三卷本)。曾获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全国首届新诗集优秀奖、中华文学基金会“庄重文学奖”、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奖等十几个奖项。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月的黄昏》等。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和举办诗歌朗诵会,出访过英、美、德、法、印度、荷兰、意大利、以色列等十几个国家。作品被翻译成近20国文字,在境外出版个人诗歌译本9种(其中英译2本,德译3本,日本、丹麦、法国、韩国各1本)。1996年4月至1997年5月应邀作为“驻柏林艺术家”在德写作一年,次年出版访德随笔集《柏林——一根不发光的羽毛》。1998年春节,北京音乐厅连续举办了3场“舒婷诗歌作品朗诵会”。
1969年的“上山下乡”的洪流席卷至南国美丽的小岛——厦门鼓浪屿,舒婷怀着对母亲深深的眷恋插队落户到闽西上杭太拔公社。面对红色的风暴、贫困的山村和善良的房东大娘,初涉世事的舒婷受到强烈震撼,她发誓要写一部艾芜的《南行记》那样的作品,为一代人作证。于是,她开始认真地记日记,抄各种中外诗人的作品,有意识地去寻找各种各样的书来读,此时,她顺手写下的几首诗开始在知青中流传开来。1971年,一个思想仍然被牢牢禁锢的年代,舒婷与一位学政治经济的大学生有过一次关于诗的政治的长谈,此次长谈对舒婷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让舒婷认识到,文学是有思想的,是承担着社会使命的,为此,她写了《致杭城》,这是收在《双桅船》里最早的一首诗作。
1972年,20岁的舒婷以姨母继女身份被照顾回城。她做过泥水匠、炉前工、统计员、讲解员。复杂的经历与内心的寂寞,使她开始用冷峻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品味生活中的微妙情绪,洞察人生的深刻内涵。此时,她写了《致大海》《海滨晨曲》《珠贝——大海的眼泪》《船》等一批作品,表达了困境中的青年歌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974年,一个对舒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出现在她眼前,他就是蔡其矫,一个依旧被流放在福建永安县坂尾林场监督劳动的老诗人。蔡其矫是在读了厦门黄碧沛寄来的舒婷的诗歌《致大海》后,开始了与舒婷的通信。1975年3月,满怀热心的老诗人蔡其矫亲自来到厦门,与舒婷见了面,这次见面,让舒婷深受鼓舞。在以后长期的交往中,舒婷与蔡其矫常以唱和的形式探讨与交流诗歌,长期的通信与交流,使他们俩人渐成忘年之交。
由于蔡其矫特殊的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使他有很多的机会接触外国文化。在认识蔡其矫之前,舒婷的诗歌主要受何其芳《预言》的影响,在认识了蔡其矫之后,蔡其矫总是不厌其烦地、整页整页地为舒婷抄写惠特曼、聂鲁达、波特莱尔、洛尔伽……的诗歌,并加以点评,舒婷在这样的阅读中,开阔了自己的艺术视界,使她的诗歌创作有了极大的长进。
1976年“文革”结束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出现许多重要变化,与舒婷有着直接关系并对她产生重要影响的,便是北岛、芒克主办的民间刊物《今天》。
《今天》创刊于1978年12月23日,以诗歌为主,兼有小说、评论和外国文学翻译。主要有北岛、芒克、食指、江河、方含、杨炼、顾城、严力、林莽等,被称为“今天派”。
最早将舒婷引进“今天派”的,还是蔡其矫。早在1977年经蔡其矫介绍,舒婷与北岛已有书信往来。1979年10月,舒婷从工厂请假上北京,蔡其矫带着北岛到火车站迎接,接触了北岛、芒克、杨炼、顾城等的作品,舒婷“不啻受到一次八级地震”,因此舒婷很快就加进了“今天派”,并开始与一个特定的词“朦胧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从此舒婷开始走向全国,走向中国诗歌的历史深处。
舒婷最早在《今天》创刊号上发表的作品,是《致橡树》。《致橡树》原作本叫《橡树》,经蔡其矫介绍给艾青,艾青看后又推荐给北岛,并建议改为《致橡树》,经北岛在《今天》发表。此后,舒婷的很多诗,如《中秋夜》《四月的黄昏》《呵,母亲》等相继在《今天》发表,她的名字从此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北岛、舒婷等青年诗人的创作在城市知识青年中影响逐渐扩大,而文学变革的潮流也成难以遏制之势,这样,从1979年开始,他们的作品开始为部分刊物审慎、有限度地接纳。这一年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经邵燕祥之手,在4月号上刊登了舒婷的《致橡树》和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新诗潮从地下走向公开。后来,还是经邵燕祥之手,在《诗刊》发表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逐渐地,全国各大文学报刊也开始接受他们的作品:1979年《星星》(成都)将顾城的《抒情诗19首》放在头条,1980年《诗刊》第4期开设“新人新作小辑”,发表了十五位青年作者的诗,同年8月《诗刊》邀集舒婷、江河、顾城、杨牧、徐敬亚、王小妮等参加“改稿会”,并在第10期上,以“青春诗会”的专辑发表他们的作品和各自的诗观。这一年北京的诗歌理论刊物《诗探索》创刊号在“请听听我们的声音”的低调呼吁的总题下,刊登了舒婷、江河、顾城、梁小斌、徐敬亚等的笔谈,认为中国需要“全新的诗”,应该允许探索,需要调整和改善对诗的感受心理和鉴赏心理,同时,《上海文学》、《萌芽》(上海)、《青春》(南京)、《丑小鸭》(南京)、《芒种》(郑州)、《春风》(沈阳)、《长江文艺》(武汉)、《四川文学》(成都)等也陆续发表他们的作品。
随着青年诗歌中部分诗作(后来被称为“朦胧诗”)影响不断扩大,诗歌界关于它们的评价也产生了明显的分歧。1979年末,公刘在《星星》第10期发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对青年诗歌某些诗作中的“思想情感以及表达那种思想感情的方式”表示“不胜骇异”,提出“我们”“必须努力去理解他们”,并对他们加以“引导”。1980年4月,广西南宁召开了全国诗歌讨论会,会议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诗将出现生机与繁盛,也有人认为诗已经陷入难以摆脱的危机。但尽管两派观点针锋相对,却一致承认这批青年诗人的诗作确实产生了重大影响。随后,批评家谢冕将发言整理,以《在新的崛起面前》为题于1980年5月7日在《光明日报》发表,呼吁“对于这些‘古怪’的诗”先“听听、看看、想想,不要急于‘采取行动’”,“急着出来‘引导’”。孙绍振也针对《诗刊》1980年8月号开始的新诗讨论,在《诗刊》1981年第3期发表《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以舒婷等青年诗歌创作者的作品为主要对象,总结新时期文学繁荣、诗歌创作繁荣带有规律性的倾向,认为一批青年诗人新时期的创作,“与其说是新人的崛起,不如说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接着徐敬亚于1983年第1期《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崛起的诗群》,该文全面阐述了朦胧诗兴起的历史背景及其美学、思想内涵,认为“带着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新诗潮正式出现在中国诗坛,促进新诗在艺术上迈出了崛起性的一步,从而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此 “三崛起”对这一新的诗歌潮流在理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强有力的支援,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尽管这“三崛起”在1982—1984年间的“清除精神污染”事件中,被错误地当作“代表性”的“错误的理论”来批判,但这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讨论,却确立了“朦胧诗”在中国当代诗歌转折期的地位。
此时,在舒婷的故乡福建,也对以她为代表的“朦胧诗”创作给予热切的关注。1979年春夏之交,福州马尾区文化馆的油印文学刊物《兰花圃》上发表舒婷的一组诗歌后,就刊发了一组对于舒婷诗歌的争论。此时,时任《福建文艺》(《福建文学》前身)评论组组长的魏世英,两次在《福建文艺》编辑部会议上提出:抓住舒婷诗歌这个典型进行讨论很有意义。于是,1980年1月,福建省作协与《福建文艺》编辑部组织了文艺、学术、教育、出版等各界共50多人参加诗歌创作座谈会。在座谈会的基础上,1980年2月到1981年9月,《福建文艺》开辟专栏“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讨论涉及对于我国60年代以来新诗艺术传统的认识,在诗歌创作和评论中如何看待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如何抒写个人之情和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如何处理抒情诗中诗人的个性和抒情主人公的典型意义,如何处理吸收外来影响和民族传统的关系问题等等。由于讨论涉及当代文学创作和研究的许多根本性问题,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也把舒婷推到了全国的前沿浪尖,确定了舒婷在新诗潮中的地位。
与其它“朦胧诗”人相比,舒婷是最早得到“主流诗界”有限度认可的诗人。从1979年发表《致橡树》到1981年发表《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发表了100多首诗歌,于1982年率先出版诗集《双桅船》(上海文艺出版社)、《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福建人民出版社,舒婷的诗作有21首)。1986年,舒婷再次出版诗集《会唱歌的鸢尾花》(四川文艺出版社),除部分选自《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外,还有十余首是她1982年至1985年间沉默时期的作品。由于舒婷的诗歌在表达个人内心情感上很切合“文革”后社会普遍存在的对于温情的渴望,因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同。直到今天,她的许多诗歌,如《致橡树》,仍被许多女性当作一种爱情的理想境界而被广泛传诵。
1982年,舒婷与诗评家陈仲义结婚并且因孕期不适而搁笔。三年后她重新发表作品,但此时“朦胧诗”的势头已渐衰减,她也开始把更多的精力转向散文创作。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心烟》,这是她最早的散文集。此后她每年都会有一两本散文集问世,至今已出版散文集近十部。从总体上讲,舒婷的散文延续了她作为诗人的灵气与浪漫,注重个人心灵的自然表达,语言幽默风趣、典雅,揉中西方艺术,富有文化韵味。
后来,舒婷写散文,但她骨子里仍是一名诗人,也仍然以诗人的身份深刻印在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心中。她说:写作是比较自愿的事,它是流自心灵的东西。写作也很痛苦,它来的时候,你无法拒绝。我很幸运,到今天仍有许多人记得我,我应该感谢那个时代,在那个时代我中了一个大大的彩票……诗歌是带有自发性的民间艺术,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力量能阻止它。我热爱诗,因为我爱美。我写散文,我认为是对语言的一种翻耕,是对语言的一种重新获得。2005年,舒婷选编了《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此书以人生时段大致分启蒙、青少、壮老、人生修养、艺术感悟、现代性六辑,附她对每首诗词所写的“多余的话”,表达她作为诗人对诗的感悟与理解,有评论认为,此书“可品古典诗词,可悟舒婷的智趣、性情文字,可观古人之冲淡雄浑今人之温情矛盾,不可谓不兼美”。 一鸥
舒婷诗选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双桅船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呵,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不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神女峰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而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群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流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