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5年第1期 > 东北风情
首页 > 东北风情

东北风情


日期: 2015-04-24 12:59: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地球的北方,在科尔沁草原东部,有一个地方叫查干淖尔。冬季,人们放眼望去,白碱土在茫茫的原野上,裸露的土层被风雕刻成一道道的沟岔,冬天枯黄的草在寒风中抖动,透过苍凉的土,远方是一片巨大的冰面……

在这寒冷的岁月中,一般的东北人是不出屋了。可是查干淖尔的男人却完全例外。

在查干淖尔风雪弥漫的村落,在白雪没膝的冰道上,在寒风刺骨的旷野里,却奔走着一个个东北汉子,他们有的牵着马,有的背着网,有的拖着耙犁,有的扛着冰,呼喊着朝那茫茫的冰川走去……

他们去干什么?

当地人说,是去打鱼,又叫冬捕。

冬捕与平时捕鱼活动不同,这是一项“集体”活动。冬捕不是一人一船去远行,这需要诸多人配合,并调动这儿的诸多民族和行业一块参加。由于要组织渔业队,各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断交流。甚至在冬捕的日子里,动物也得到了重视。马要到冰上的捕鱼场去拉“马轮”;狗要看守网房;牛要拉鱼、运鱼。冬季的捕鱼活动,使人和动物间亲近了,使人和自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融合。

冬捕就是面对严酷的大自然去凿冰捕鱼。当地人有个习俗,查干淖尔冬捕谁不去冰上见识一下,谁就不是“汉子”。这是对男人的一种衡量标准。在北方,谁没去查干淖尔打过鱼,谁没经过查干淖尔风雪的吹刮,谁没度过查干淖尔的寒夜,谁就找不到媳妇。当然,这也有对勇敢渔民的赞赏。

冬捕时冰上的工具多又复杂,其中最重要的一件叫冰镩。是由当地的工匠专门打制的破冰工具。冰镩的尖十分坚利,闪着冰一样的寒光。冰镩砸击冰面的一瞬间,银色的冰块和白色的冰沫伴随着冰镩的起落飞舞跳跃。冰面被撕开,巨大的裂口为出网口。水中升腾着茫茫的寒气。就像是大地张开的欢乐的嘴巴,冰堆起的冰坝正是他老人家的厚唇。这时节,人与自然的陌生感一下子消除了。用不了多久,就是从这张嘴巴里,数万斤的鱼便会源源不断地涌出,告别养育了它的冰巢,把大地核心里最为神奇的秘密毫不保留地坦诚地交给地球伙伴——查干淖尔渔夫。

查干淖尔“冬捕网一张2000米长,堆起来就是一座网山,铺开就是冰下远去的波涛。不同的是,它在智慧的查干淖尔渔夫控制下紧贴冰下的泥底而缓缓运行,它不去惊动那即将出发的生命。

冬捕,人要在冰原上不停地迁徙。脚和冰雪时时面对,去度过一冬天漫长的光阴。家乡土烧锅自酿的老酒流进肠胃,烫热了查干淖尔渔夫的情怀。茫茫的冰原,就是他们的家。几代人啦,都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季节里生存,他们生就了一种抗寒耐冷的性格,只有查干淖尔,最后的渔猎部落里住着这样的汉子。

黑夜和白昼在交替时,出鱼的青口不停地有所获。渔夫们不使用现代化的工具去打捞鱼儿。他们是在传承着一种古老的原色的生产方式,保护着的是一种原生态文化。保持一种东西,有时比创造一种东西更加的艰辛。这是一种应当被肯定的行为。留住它,也就留住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大多数来查干淖尔的人都希望看到渔夫们抄大鱼的时刻,那种感悟将伴随着人们度过一生一世。

鱼垛,鱼墙,这是查干淖尔独特的自然风光。

在这里,个体的生命集结之后,一种巨大的夸张让人类产生和感受到亿万鱼儿头朝一个方向而存在的震惊。那是一种凝固了的表情。还有沉思的颜色。它们粉嫩的肌肤镶嵌在蔚蓝的晴空下,这是一种凝固的记忆,仿佛在述说着一个又一个久远的故事……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