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一年(1683年)清廷开始修筑一条从山海关经奉天(沈阳),过吉林到黑龙江瑷珲这样一条陆路交通大动脉,这就是东北大御路,也叫进贡路。沿途所设驿站,是今天许多地名的由来。
清代,吉林全省共设置大小驿站52处,驿站设笔帖式管理站务,全省共有笔帖式49名,领催49名,站丁1480名,站马、站牛各1880头,站丁地1120.16垧。
大御路进入吉林的第一站是叶赫站,第二站是赫尔苏站,第三站是大孤山站。大孤山驿站形势险要,昔年清廷所需供品东珠、人参、貂皮、蜂蜜、松子、松花石、海东青、桦皮等正是通过此驿站,运往京城。进贡人依据吉林将军勘合火牌及乌拉总管来文,在驿站获得廪粮车马及派兵护送。从史志对大孤山驿站的记载,可见驿站的概况与功能。
大孤山驿站,当时有房24间,院中有一个四丈多高的灯笼杆,上有驿站字样,灯笼里有一公斤牛油制成的汤蜡。门口有移动的大门闸,门房有一排拴马桩子,铁环上拴快马12匹,如果有快报到来换马不换人。送报人叫信使,也称驿使。驿使帽系红缨,身穿战裙,腰别大牌,背负奏章封桶。封桶用鹿皮制成,外刷桐油,防止风雪。驿使胸前挂有食品袋,可随时取用。如遇快报,当驿使打马飞驰而来,驿站人要立即送上两个馒头,两个扒好的鸡蛋和一壶老酒。驿使在马上接过,将酒一饮而尽,将馒头和鸡蛋往兜里一揣,扬鞭打马而去。如遇慢报,可以换人换马。遇有紧急公文,快马跑在前,后面要有跟包的,怕公文丢失。大孤山驿站也曾发生劫皇纲事件。清光绪年间,吉林厅解送朝廷的大宗奉银,在大孤山驿站西边杨树河子岭下被劫,朝廷十分震怒,派高州镇总兵、提督左宝贵负责督查此案,左扮作乞丐,为人作短工,在貔子窝口擒获杨氏兄弟,起出匿藏皇纲,为此,京城到吉林西路驿站有“易过山海关,难过大孤山”的歌谣。
沿东北大御路行走,过了大孤山,就是伊巴丹站俗称驿马站。伊巴丹为满语,汉译为欧梨木。史志记载,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农历四月初九,康熙东巡返京,曾在伊巴丹站住一夜。刷烟站,满语苏斡延,因双阳河而得名,汉译为黄色的河,所在地为今长春双阳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康熙曾驻跸于此。衣勒门站,满语伊勒闷,汉译为阎王,地处饮马河东岸,寓河水暴涨时劫人掠物像阎王一样厉害,今九台饮马河镇。[艹][鬼]登站,满语[艹][鬼]登候,汉译为鳌花鱼,即鳌花鱼生息的河流。[艹][鬼]登站现为永吉县搜登站镇政府所在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尼什哈站,也称乌拉站、密哈站,满语即小鱼之意。这是吉林城三条驿路的起点,是吉林各驿路的总站。《柳边纪略》作者浙江山阴人杨宾曾作《宿尼什哈站》一诗,其中有“漫道无城廓,相看有驿亭,糠灯劳梦寐,麦饭慰飘零”等句,生动地记述了尼什哈站的情景。
尼什哈站是大御路三条驿路的起点。
除西路经[艹][鬼]登、伊勒门等八站进入辽宁开原县界外,东北大御路北路由尼什哈站起西北行到伯都纳,隔松花江与黑龙江辖境内茂兴站相接,为吉林、黑龙江两省的交通要道,全程540里,其间设十个驿站,分别为:尼什哈站又50里哲松站(满语金珠俄佛罗,汉译为生长柳的山头),今在吉林市龙潭区金珠乡;又60里舒兰河站(满语,溪浪,小鲤子鱼之意),今舒兰溪浪河乡;又45里发忒哈站(汉译为兽蹄子),今舒兰市法特乡;又45里登尔者库站(满语腾额哲库,汉译为红眼哈塘甸子),今榆树市秀水甸子,是通往黑龙江三姓(即依兰县)必经之路;又45里蒙古站(又称猛古你必喇站),今榆树市五棵树;又50里陶剌洲站,今扶余陶赖昭站;又45里孙查包站,即逊扎布站,今扶余县五家店站;又35里蒿子站,即浩色站,即扶余新站;又60里舍利站,今扶余社里站;又70里伯都纳站(伯都纳其词源自隋朝,因靺鞨伯咄部居地而名,语意为凶猛的虎,蒙语称布都纳,意为鹌鹑),今扶余伯都纳乡。
东北大御路东路有两条:一为吉林城尼什哈站到宁古塔,全程635里,设驿站7个,分别为距尼什哈站80里额黑木站(满语发音额赫穆,汉译为浑水泡子);又40里额伊虎站(满语发音拉佛,汉译为熊)在今蛟河拉法镇;又65里退屯站(又称昂邦多洪站,又名窝瓜站),今为蛟河前进乡;又110里俄莫贺索落站,今敦化市额穆镇;又140里毕儿汉河站;70里沙兰站(又称沙盐站),今黑龙江宁安市沙兰;又80里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市。
二为吉林城尼什哈站到三姓(依兰),全程625里,其间设14个驿站。即尼什哈站又30里交蜜蜂站(满语发音嘉木浒,汉译为驿站之谷),今永吉江密峰乡;又40里额黑木站(今天岗);又10里纳穆窝稽;又30里山神庙;又50里拉法站;又70里退抟站;又30里色出窝稽;又60里朱伦多河;又50里俄莫贺索落站,今敦化额穆;又140里必儿汉必拉站;又40里德林;又20里沙兰站;又40里蓝旗沟;又40里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