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5年第4期 > 工作思考
首页 > 工作思考

工作思考


日期: 2015-07-01 10:22:00 浏览次数: 字号:[ ]

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把领导干部的家风纳入改革的视野,列为监督检查的必备项目,是为创新之举,应引起每一名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高度重视。

家风正则民风淳,作风优则党风端。所谓家风,是指家庭以至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社会肌体的好坏。家风反映民风。党员领导干部的家风好起来了,正起来了,就会为社会风气的好转起积极作用。如果领导干部家风不正,很容易导致党的原则常常在亲情面前变通,党纪国法的底线往往在亲情面前失守。家风反映作风。一个良好的家风,能养成廉洁的作风。俗话说:“妻贤夫祸少” 、“家和万事兴”。纵观众多“亲情腐败”案件,“落马”的领导干部几乎都会发出同一种心声:要么后悔没有严格管好自己的亲属,要么后悔自己缺乏主见,应从了亲属的不义之求。但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亲属在领导干部走向腐败堕落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催化”和“中转”的作用,可以说是领导干部政治仕途上的“阿喀琉斯之踵”。为此,领导干部要把树立好的家风作为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坚持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做起,正好家风、管好家人、处好家事,安好家庭成长摇篮,守好家庭廉洁堤坝,建好家庭幸福港湾,以良好的家风涵育后代、福及未来。家风反映党风。有什么样的家风,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体现在党内,就形成什么样的党风。在这个意义上讲,领导干部正家风,才能使党风更纯。党风不正,一个根源就在家风不正。 领导干部家风一不正,家庭利益就会变得高于一切,权风就会不正,领导干部手中的国家之公权就会变成一家之私权,以权谋家庭及家庭成员之私,以权谋一己之私,自然而然便产生。于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政风、党风也就不正了。再有,老百姓不仅关心党员领导干部自身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问题,还十分注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果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中有人违法乱纪,不仅影响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形象和威信,更会严重地损害党的声誉。

家风不正必遭祸殃。近年来,“亲情腐败”案件一直呈上升趋势,且多数是窝案串案,涉及面广,影响恶劣。据有关数据显示,80%的高官腐败案都与家庭成员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直接原因是长期忽视家风建设。应该说,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对家属子女管教很严,为广大党员和群众作出了表率。但是,有些领导干部整天忙于公务,对配偶子女在想什么、干什么不甚了解,甚至对他们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也不知情。比如,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打着领导者的旗号,向有关单位施加压力,为自己捞取好处;有的领导干部是非不分,耳根子软,被配偶子女牵着鼻子走;有的党员领导干部对子女忽视教育、疏于管理,对亲属出格言行不管不问。也正是忽视了家风建设,以致子女违法违纪、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牟利而不以为意。出现身陷囹圄、祸及家人的家庭悲剧,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本人权力观和家庭观发生了偏差。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唯一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现在有些党员领导干部手中权力的天平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倾斜,把权力当作为自己和家庭成员谋取私利的手段。在少数领导干部看来,家风问题是一件小事,抓不抓无关大局;也有的认为,子女大了,由不得自己,自己管不了,等等。在这些片面认识的支配下,对配偶、子女的违法乱纪行为巧言辩解,多方掩饰。根本原因是家风不正。有的家庭信奉金钱至上,有的信守损人利己,有的只问目的不问手段,凡此功利化的家风范式,缺失的是文化的涵养、文明的浸润。从小生长在这种环境之中,长大之后,想见利不伸手、见色不开眼、见权不乱用,不太可能。相信无论时代条件怎样改变,精神与文化的力量是不会改变的,总是在或隐或显地起作用。一些人为什么做人做事做官赢得称叹,一些人却步入歧途不得善终?追根究源就在于,从小家庭环境的影响,家教的养成,家风的熏陶。

正家风才有好作风。家风连着作风。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做人态度和做事方法。强化法治观念,坚持以“严”治家。国有法家有规。毛泽东同志有著名的“三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周恩来针对亲友“进京做事”的要求,定下了“十条家规”,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李先念要求子女“做普通人的工作,不能当官,不能赚钱,更不需要出名,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焦裕禄“书记的女儿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的家规,成为子女一生的骄傲……无论是一代伟人,还是党的优秀干部,他们良好的家风带出家庭廉洁作风,家庭廉洁作风又涵养着良好家风。领导干部管好家人既是一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自身正确履行职责的起码要求。对自己的配偶子女要经常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教育他们谦虚谨慎,不追求特殊待遇,防止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影响胡作非为;注意从点滴小事入手,防微杜渐;要细心观察,通过对配偶子女的思想和感情交流,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言行,发现问题及时批评、帮助,并加以纠正和制止;家庭成员出了问题,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工作,认真查处,不徇私情,不遮掩护短。同时,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严格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为亲属子女严守法纪作好表率。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讲抓好自身修行,管好家人,才能治理好国家,平定天下。传承耕读文化,坚持以“学”兴家。“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历来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读书可以增智明理、怡情养性、升华境界、滋养心灵。毛主席堪称是爱读书学习的楷模,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岁月,或是日理万机的祖国建设时期,总是书不离手,并经常要求子女们学习进步、博览群书,从知识中汲取力量,他认为只有刻苦学习知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工作、为人民服务。好家风的养成,与领导干部个人及亲属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有着极大的关系,知识充足,自然就能更加了解社会现象、懂得人生道理、分清是非对错。现实中一些干部出问题,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必须始终加强理论学习,加强思想修养,加强实践锻炼,就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生活的富裕,与时俱进地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提高,让共产主义理想、精神、道德在共产党人的家风中闪闪发光,让爱国、爱民、爱党之情高于、融于爱家、爱妻、爱子之情。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就一定能够经得起公与私的考验,就什么香风也刮不倒
,什么糖弹也击不中。领导干部要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崇尚学习的氛围,让家人从书本中得到更多的启迪和收获,从学习中丰富知识、提升素养、明白事理,养成好学向上的家风。坚守家国情怀,坚持以“俭”持家。“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于奢。”中国人历来注重勤俭治家之本,“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勤俭节约的精神在部分人的脑海中已逐渐淡化,中国自古就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纵观历朝历代很多官宦贵族之家,都是由于教育不当,在子孙的骄奢淫逸中逐渐走向衰败的。“富二代”、“官二代”没有经历过父辈的艰难,勤俭朴素的家风很难在他们内心深处扎根生长,因此强调以“俭”持家尤为重要。有的党员干部就是从追求奢侈生活开始,逐渐走上违纪违法道路的。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以身边毁家误国的反面典型为戒,古代前贤尚能以俭为美,不役于物,作为共产党人更应带头节俭,自觉远离奢侈欲的诱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思想,把节俭作为一种意识,嵌入灵魂深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成为生存智慧的理性选择,使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优秀品质,成为一种美德和习惯,成为一种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树牢阵地意识,坚持以“廉”守家。家庭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阵地,家风清明澄澈,则家庭清正廉洁。廉洁的家风能促进廉洁的作风,领导干部要守好家庭这片“廉洁港湾”,当好家中“廉洁监督员”,时刻警惕那些糖衣炮弹对配偶、子女的攻击,严把家庭廉洁关,提醒家人自重、自警、自律,监督亲人远离贪腐、洁身自好。同时自己更要过好权力关,始终牢记权力来之于民用之于民,处处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绝不能去干那种为“敛财”而以权谋私的让人不齿的蠢事。要不断强化公仆意识,自觉克服特权思想,低调做人,尤其是不要在子女面前摆出一副唯我独尊、盛气凌人的架势。只有自觉做到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并为子女作出好的榜样,树立一个好的形象,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教育示范作用,为树立清廉家风奠定良好基础。小家庭是社会大家庭的细胞,是拒腐防变的一个重要阵地,对于预防、抵制腐败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只有筑牢拒腐防变的家庭防线,才能以廉洁的家风树立廉洁的作风、党风、政风,也才能守住家庭幸福之门。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领导干部作为“国之栋梁”“家之主人”,当自觉摆正党性与亲情、家风与党风的关系,严格管好、管住子女和亲属,不以权谋私、不以权谋利,涵养好家风、滋养好作风、培育好党风,带头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 

(作者单位:省委政研室)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