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5年第5期 > 历史回眸
首页 > 历史回眸

历史回眸


日期: 2015-07-01 12:40: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在中国帝王中,大力整饬文风,以至敢于杖责说空话的高官,除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外,史无二人。

朱元璋(1328-1398)生于壕州(今安徽凤阳)。父朱世珍一辈子做佃客,是布衣黔首之家。

1343年,江淮大旱,壕州赤地千里,瘟疫泛滥,朱元璋的父母、三个兄长和堂兄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相继染疾而亡,整个壕州尸横遍野,变成了“鬼喊”之乡。无家可归的朱元璋为了活命,投奔家乡近处的孤庄村皇觉寺剃度为僧。这一年他十六岁。在寺里只住了五十天,由于得不到施主的施舍,每每断炊,住持高彬法师无奈做出了罢粥散僧的决定,打发众僧托钵云游,各觅生路。朱元璋在外漂泊三年多,于1348年重归寺院。几年来,他的足迹遍踏淮西、豫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对民间疾苦有了真实了解,对元朝的腐败和暴虐深恶痛绝。这也许是他日后当上了皇帝“对官僚地主士大夫,一副恶狠狠的面孔,对平民百姓,满面慈悲相,满口和气话”(吴晗语)的思想渊源吧。

朱元璋的人生重大转折发生在1351年。这一年,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在颖州(今安徽阜阳)首举反元义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各路义军相约以红巾包头,史称“红巾军”,简称“红军”。

寓居佛门的朱元璋耳闻目睹“满城都是火,府官四处躲,城里无一人,红军府上坐”的景象十分振奋。恰在此时,他接到了儿时小伙伴汤和的来信,促他参加“红军”。他迅即从军,当上了起义军领袖郭子兴摩下的步卒。由于他作战晓勇,又兼粗识文字,偶露谋略,时有战功,深得郭子兴的赏识。一年后,郭子兴提拔朱元璋为总管,并将自己的养女许配给朱元璋为妻(即后来的皇后马氏)。

1355年,郭子兴病故,他的两位副帅战死,朱元璋接过了郭子兴的全部兵权,率数十万大军驰骋沙场。1356年攻下战略要地集庆府,后改名为应天府(即今南京)。这时,他决意收拾山河,扩大战果,统一中国。但此时的军事形势十分险峻,于是,他问计于谋士朱升,朱升告以三句话:“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戎马悾惚的征战岁月,能听到如此言简意赅的建言,朱元璋喜出望外,并采之为建国策略。朱元璋以南京为根据地,率部南征北战,东讨西伐,节节胜利。毛泽东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在中国古代有名有姓的400多位皇帝中,朱元璋位居亚军,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了。

1368年农历正月,在文武百官的欢呼声中,朱元璋登上了皇帝宝座,美其名曰“吾为吾民主天下”。

十六年的戎马生涯,朱元璋终于从横笛牛背的牧童,四方云游的行僧,英勇杀敌的步卒,成为一统中国的明王朝开国第一帝,及至1398年5月病死,71岁的朱元璋享国31年。

在位31年中,他躬亲国事,日勤不怠,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批阅公文,一直工作到鸡鸣报晓。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没有外出度假,没有休息和娱乐,为了保住他的家天下,他做到了一生“夙夜焦劳”。洪武后期,他在总结自己时,写了一首小诗,实际上也是他的自画像。

百官已睡朕未睡,

百官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一丈犹披背。

战时,尝到了朱升短章要言的甜头,留下了一辈子的记忆;做了皇帝后,吃够了文武百官的文犊主义、形式主义之苦。为此,朱元璋特别厌恶浮泛、空洞、冗繁的奏疏,决意抓一个典型,彻底整肃一下说空话、说套话的高级官员,苟免这个“传染病”蔓延。

1376年(洪武九年)5月,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书陈述时务。奏本洋洋洒洒17000多字。朱元璋命中书郎王敏读给他听,听到16370个字时,全是一套接一套的“卖瓦盆”,空话连篇。朱元璋躁怒难耐,没等王敏把全文念完,立即召茹太素廷前厉斥,并施以杖责。所谓杖责,就是脱下裤子打屁股。茹因为说空话被杖责之后,开国老臣宋镰站出来为之鸣不平。宋说,皇帝要广开言路,就不宜动辄加罪于言者。朱元璋认为宋言之有理,于是,第二天晚上仍委王敏把奏本剩余部分念完,总算从最后500字中,听出茹有五点建议,其中四点可行,立即批示办理。

在朱元璋看来,文风是关乎政权得失,国祚长短的大事。大权独揽,小权不放的朱元璋命中书省为说短话、实话“立法”,以“法”规范文风。中书省遵命制定了符合圣意又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建言格式》,径呈皇帝审正。朱元璋阅改后,亲自为《建言格式》写了御批序言。序言约500字,强调“立上书陈言之法,以示天下,若官民有言者,许陈事实,不许繁文,若过或者问之。”随后,将《建言格式》、御批序言连同茹案这个典型,一并驰颁中央六部和全国各布政司及府、州、县一体遵行,不得怠倦和轻慢。事后,朱元璋约茹“谈心”,不无感慨地说,当了皇帝始知“为君难,为臣不易”,并装模作样地检讨了“联之过”。面诫后,便殿赐宴,直截了当地吟了两句诗:“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言中之意,今后再犯“法”,照样“白刃”伺候,“打你没商量”。

为什么“为臣不易”呢?这里有个历史“案底”。茹太素,泽州(今山西晋城)人,洪武初中举,遇事敢谏,刚直不阿,多次受贬,又多次“蒙恩”赦宥。这官当得很累,特别是在他的“万言书”中,把500字有用之言,湮没在连篇废话之中,挨了一顿胖揍,确也“为臣不易”。

为什么说“为君难”呢?贵为一国之君,在日理万机中,拿出两个晚上,消耗很多细胞,去听97%的废话,倒也说明“为君难”。然而,那时的茹太素,未必认识到“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鲁迅语)。

朱元璋一方面抵挡“压力”;一方面进行思想“清障”,狠抓文风的大整顿,历时约三年,初见成效。文风有改进,工作效率自然提高。以1376年(洪武九年)为例,在9月14日至21日的八天中,朱元璋亲批“内外诸司奏札1660件,计3391件事项。另据明史专家吴晗先生的统计,此间,朱元璋每天亲批200多件奏札和人民群众来信,处理各种事务400多项,日均效率较前倍增。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全国的中心,他的工作效率,实际上也就是全国的效率。

朱元璋拿茹太素开刀,自上而下整饬文风,在当时、在当下、在官场、在民间是有不同看法的。有的史家认为“茹”案是典型的“文字狱”,是滥施刑罚。

诚然,朱元璋大开杀戒,大戮官民,杀红了眼,不分臧否,这个事实,不容否认。据朱元璋自己的著作《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和《大诰武臣》等记载,朱元璋杀人案累计万余起,其中最大的案件有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恒案。前两案株连被杀的人四万左右;后两案杀了七八万人。在“文字狱”方面也冤杀了很多人。

从记载“茹案”的原创性的史料可以看出:第一,“茹案”纯属孤案,没有株连他人;第二,朱元璋的初衷是“耻清议,倡实言,立格式”,尚属苟免浮躁,改进文风的范畴;第三,心火上攻,盛怒之下让茹吃了皮肉之苦,但朱元璋还是坚持了“训诫”为主;第四,作为天然正确、一贯正确的封建帝王,朱元璋在臣属面前承认了“联之过”,作了一点自我批评,实属不易。

纵观明史,朱元璋坚持数年整饬文风,不失为一种新的创举,也有一点新意。第一,如果一个国家的帝王整天说空话、大话给下属听,臣僚再以空话回敬,互相批发,空来空往,弄得大家一头雾水,不知所以,不做实事,长此以往,话语贬值,老百姓不把“话”当话听,不听,不信,不做,这个国家离完蛋近在咫尺了。第二,如果所有的官民都以固定的思维模式说话办事,并在说空话、套话中讨生活,混春秋,人们就不会独立思考了,思想就会僵化,脑袋就会变成了木瓜。毛泽东以自己的亲历告诫干部说:“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同时严申,无论做什么事情,说什么话,一定要把握两条:“一是独立思考,二是实事求是。”第三,为后人立标杆。朱元璋没有多少文化,但“人也倒不蠢”(毛泽东语)。他对历朝历代的历史很有了解,对空谈误国,空谈丧国的教训深以为戒。

朱元璋费心费力整饬文风,刮了几年新风之后,云消雾散,最终告败。这不能归咎整饬文风本身,而是由封建王朝根本政治制度决定的。

茹案早已成为被冷落,被忽略的历史。历史往矣,渐行渐远;思鉴不躐,渐入渐深。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