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验勇气的冬捕
打鱼人最盼的是秋天。
秋天,在打鱼人的一年当中是最好过的季节,这时候,鱼儿肥,天又不太热。
从“白露”开始的一个多月时间是北方秋季鱼汛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流域开始捕获大马哈鱼和鲟鱼、鳇鱼及其他各种鲜美的杂鱼类。这时节上网最多的是鳇鱼和大马哈鱼(鲑)鱼。
捕鱼人最怕的是冬天。冬天打鱼叫“冬捕”,就是在冰上打冰窟窿,下“串联网”,打水中鱼。这活是最难干的。凿冰洞、下网、起网、一溅一身水,冰上的水也有半尺厚(这是打眼时咕咚耙子打出来的),所以冬天打鱼,人们身上一身水,衣裳里头一身汗,北风像刀子一样,往人身上“扎”。衣裳外边江水给“挂了一层甲”(冻了一层冰),里边汗水也结了一层冰,人在冰上一走,里里外外“咔嚓咔嚓”直响。
但冬捕是北方渔户捕鱼的黄金季节。不单单一些零散的农人集中起来冬捕,就是一些有打鱼经验的人,也十个八个组合起来,一块去“行网”。更多的是投奔“网户达”,由他组织,开始大规模的冬季捕鱼活动,叫“冰湖腾鱼”。
冬季用大拉网,这需要很多劳力,用网也多。如一套打网,就要配备水线、冰钻、扭锚(也叫牛毛)、走钩(这两道工序往往也叫牛毛走钩),还有串梁杆子、冰蹦子(用铁丝子编成的笊篱形的盛鱼工具),咕咚耙子(搅动冰洞里的水以便拱鱼)。此外还有“马轮”以及领网的和跟网的,等等。冬捕要根据水线杆子的长度,凿成相等距离的冰眼,将网绳拴在水线杆子上,沿着每个冰眼徐徐穿行。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技术活,一般人不能胜任。如果网线在水下卡住,捕鱼人就要钻进冰洞里去摘网,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北方,人一出冰洞,别人要立刻用棉被将他一捆,然后扛到网房子里抢救,不然准被冻死。
凿冰叉鱼
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还讲究冬季坐“咚库”捕鱼,这是冬捕的一种。主要是一些上岁数的老年人,在夏秋鱼常游动的稳水流的冰面上,盖上一座草棚子,然后再在草棚子里的冰上凿成二尺多宽的冰眼。老人坐在里面,静静地观察鱼的活动。凿冰后,水已透气,鱼儿大量游来换气,这时举叉叉鱼,这叫坐“咚库”。
坐“咚库”还有一种方式。就是人坐在冰上的草棚子里,手拿一个“齿挠钩”(钩头上有三个爪),爪上面坠上一闪一闪的发白的金属片,沉在江水中不停地慢慢拉动,那些吃活鱼的大鱼以为是一些小鱼在游动,于是游过来急吞,结果被勾住了……
这种“齿挠钩”是一个赫哲族姑娘发明的。据说一次,她带着未婚夫买的小镜子上船捕鱼,不小心镜子掉在船上摔得粉碎,姑娘正在伤心,却见江中的鱼争着吃碎镜片,这一下了引起了聪明姑娘的智慧。第二天,她让爹爹在鱼钩上涂上银粉,往水中一放,果然引得许多鱼来吃,于是发明了挠勾。
从前所说的“棒打狍子,瓢舀鱼”,指北方江河中鱼资源丰富,也是一种鱼猎办法。如松花江和嫩江流域的“挡亮子”,就等于“瓢舀鱼”一样。亮子是一种水中设置的方形网托,鱼顺水进入亮子,越积越多,到了一定时辰,打鱼人用瓢往上舀,亮子积满了鱼。(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