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6年第7期 > 优秀共产党员
首页 > 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共产党员


日期: 2016-12-01 13:53:00 浏览次数: 字号:[ ]

赵丽梅,博士,二级研究员,现工作于吉林省农科院大豆研究所,主要从事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1997年获国务院特贴,2004年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组部直管专家,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吉林省第一至第四批高级专家、吉林省资深高级专家,吉林省第七、十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吉林省第五届、中国农学会第七届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吉林省跨世纪中青年农业科技骨干(第一批),吉林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吉林省直属机关“十大杰出青年”。

情系大豆,攻坚克难29年

1988年,赵丽梅从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她原本打算去前景看好、奖金多的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工作。可在毕业前期,时任农科院副院长的孙寰研究员来吉林农大研究生处要人,赵丽梅欣然地接受了这一挑战,毅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到公主岭这个小城镇一干就是29年。

赵丽梅骨子里有着一种不服输的倔强,当时主持人和她说,要做好苦干5年的准备,因为这句话,她推迟了要小孩的计划。也因为主持人当时想要男生的想法,让她憋足了一股劲,一定要好好干,不能给女同胞们丢脸。

大豆是唯一一个没能大规模实现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农作物,也是最难攻克的一个堡垒,要攻克它首先要获得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几年中,她的足迹遍布了公主岭、石家庄、郑州、徐州、长沙、泉州所有的试验点,用这有限的研究经费完成了项目的前期调研工作,并为此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前期工作基础。1990年“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型的研究”在省科委(现省科技厅)立项,虽然经费只有3.5万元,但这是对她们工作的肯定,给予她们巨大的鼓舞。

为了加快研究步伐,她们一年分别在公主岭田间、河南郑州、公主岭的温室和控光暗室种三季大豆。从88年到99年她去郑州种地、杂交、收获20多次,短则10多天,长的40多天。天气的酷热、蚊虫的叮咬、工作条件的艰苦,真的是无法想象的。为了进行昆虫传粉,从92年起开始学着养起了蜜蜂,挨蛰成了常事。她们的工作比农民还要忙,每一个的酷暑都是在烈日炎炎的太阳底下度过的,而且要追着酷暑从东北到华北,再到海南,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母亲,她克服了生活中的一个个困难,摸爬滚打了整整29年。

技术突破,摘取大豆科技皇冠上的明珠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3年研究工作获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杂交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这一成果的获得,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此基础上,1995年实现栽培大豆“三系”配套,使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达到应用化阶段。成果申请了国际发明专利,中国、美国和日本专利先后被授权,成果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2002年通过了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杂交豆1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正式审定、可商业化生产的大豆杂交种,他们又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杂交大豆的研究成功,不仅使大豆单产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大豆遗传改良学科的发展和行业的科技进步。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9项。

再立目标,把杂交大豆推向世界

赵丽梅率领她的研究团队,先后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40余项,取得成果21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研成果11项,国内外发明专利7项,制定标准3个,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 9篇。但是她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她的目标是将杂交大豆推向世界。目前,赵丽梅和她的研究团队共育成了9个大豆杂交种,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平均增产15%以上;建立了杂交大豆选育技术和设施平台,形成了“昆虫—环境—作物三位一体综合调控”的制种技术体系,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人工驯化蜜蜂为大豆授粉技术,解决了杂交大豆制种难、成本高的产业化技术瓶颈,使杂交大豆产业化技术基本成熟。

为推动我国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集团优势,赵丽梅同志在材料和技术上积极帮助和扶持国内其他研究单位,使我国在该领域形成了群体优势。同时在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各关键技术上不断创新和突破,育成一批“三高”三系,获得一批高优势组合,构建了强优势杂交种“三系”核心种质库。其中育成的杂交豆5号已经进入市场销售,制种产量稳定在每公顷1200公斤,累计推广超过5万亩,展现了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