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6年第7期 > 优秀共产党员
首页 > 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共产党员


日期: 2016-12-01 13:53:00 浏览次数: 字号:[ ]

梁正伟,农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导。中国科学院1999年度“引进国外杰出人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站长,中国土壤学会盐碱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2012年日本留学回国后,梁正伟带领研究团队十几年如一日长期在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在苏打盐碱地植被恢复与重建、盐碱地改土增粮技术创新,以及耐盐碱水稻育种与高产栽培模式构建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创新重度盐碱地顶级植被恢复关键技术,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国家973项目等资助下,以顶级植被恢复为目标,针对植被退化程度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与方案,在技术难度最大的重度盐碱地顶级植被恢复技术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

系统揭示了苏打盐碱地植被退化机制与恢复演替过程,阐明了过度放牧、高pH土壤理化障碍、生物学限制、水分与养分胁迫是导致植被严重退化、初级生产力急剧下降的主导因子。发现羊草实生幼苗耐盐碱阈值为pH 9.1(中度盐碱),天然羊草根茎苗耐盐碱阈值高达pH 10.5(重度盐碱)以上。

经多年试验,发明了羊草顶级植被抗盐碱移栽克隆恢复技术,成功解决了传统直播无法将羊草种源直接导入重度盐碱地的技术难题。发明了羊草变温组合发芽新技术,使羊草种子发芽率由10—30%提高到80%以上。建立了以提高成活率和生物产量为核心的移栽羊草高效调控技术,加快了退化植被正向恢复演替进程,首次实现了在不改良土壤的前提下3—5年快速恢复重度盐碱地顶级植被的治理目标,而自然恢复需要10—20年。

创新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改土增粮关键技术,荣获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重度盐碱地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2008年国务院批准实施62亿元的吉林省土地整理重大工程,由于土地整理区重度苏打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恶劣,仅凭传统的灌排洗盐或普通品种已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针对重度苏打盐碱地有水也无法短期成功种稻的重大难题,梁正伟率先提出了“以耕层改土治碱为基础、以灌排洗盐为支撑”的快速改良新思路。创建了重度盐碱地物理化学同步快速改良技术。建立了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完善了苏打盐碱地水稻无病壮苗培育技术、中重度盐碱地水稻密植保穗高产栽培技术、盐碱地养分优化调控技术、盐碱地早衰防控灌溉技术,创建了重度、中度及轻度盐碱地以稻治碱模式。成功实现了改土当年即可使pH 10.5的重度盐碱地水稻产量达400公斤/亩以上(不改土仅0-100 公斤/亩),实现了一次性改土治碱,多年可持续高效利用的盐碱地改土增粮目标,为系统破解苏打盐碱地种稻难、见效慢及产量低的难题做出重要贡献。

培育出耐盐碱超高产水稻新品种,荣获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科技贡献一等奖

针对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抗逆水稻品种严重缺乏的现状,梁正伟广泛收集鉴定国内外水稻种质资源,系统阐释了土壤高效改良机理与水稻耐盐碱生理机制。带领大安站科研团队创新育种思路,培育出“东稻系列”高产优质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破解了苏打盐碱地以稻治碱抗逆品种长期匮乏的瓶颈,实现了抗逆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其中东稻4号亩产达849.37公斤,创吉林省水稻产量历史最高纪录,先后获吉林省水稻品种高产竞赛一等奖和全国优质食味粳稻品评一等奖,成为吉林省水稻主导品种,为吉林省实施的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做出重要贡献。

梁正伟在思想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理想信念坚定,对党绝对忠诚。自觉遵守党章,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科研上勇于开拓创新,在推进吉林振兴发展的实践中业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吉林省优秀归国人才,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近年来承担完成国家与地方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39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95篇、SCI/ISTP 59篇,主编和参编著作2部,获国内外授权专利26项,培育水稻新品种4个。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一、二等奖6项、日本国学术奖励2项。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