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6年第7期 > 优秀共产党员
首页 > 优秀共产党员

优秀共产党员


日期: 2016-12-01 14:01:00 浏览次数: 字号:[ ]

陈迪,从事新闻工作已经14个年头,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真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努力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与呼声,取得了较为突出的业绩。

14年前,陈迪在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就来到了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并始终在采编一线工作。做过记者,也干过编辑。作为记者,在几年间走遍了吉林省的山山水水、村村屯屯;作为制作人,从民生组到农林组,从经济组到现如今的时政组,担任过新闻综合广播所有记者组的制作人和《738第一报道》节目制作人,曾打造收听率早高峰。同时,还长期参与《738早新闻》的编辑工作。既了解了记者工作的酸甜苦辣,也懂得了编辑岗位的轻重缓急,更收获了累累硕果。参与主创的《记者观察》《738第一报道》栏目先后两次获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采写的稿件《吉林依靠科技实现粮食生产“九连增”》获中国新闻及中国广播影视大奖,直播节目《倾听人类最后的森林记忆——长白林海话“开山”》获得中国新闻奖;《吉林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血证》《吉林粮食连续五年夺丰收》《吉林改写西部水版图》等二十多篇稿件先后获得吉林新闻一等奖……同时获得各类省级新闻奖项数十篇,还先后获得“振兴老工业基地新闻宣传突出贡献个人”、“吉林省抗洪抢险突出贡献个人”、“第三届吉林省新闻出版优秀人物”等多项荣誉。

陈迪工作经历丰富,曾先后担任民生组制作人、农林组制作人、经济组制作人、《738第一报道》制作人和时政组制作人,所以对各方面的报道都很熟悉,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记者观察》栏目是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精品节目《738早新闻》的一个子栏目。2003年起,陈迪就在这个栏目工作,把新闻调查的侧重点锁定在“百姓关注”的问题上,在具体的采访实践中,特别注意抓住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穷追不舍”,运用独具特色的新闻报道反映老百姓的诉求,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实和基层问题的解决。在此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如反映损害农民利益、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农场屯的“税”“费”之争》;反映基层干部好大喜功、弄虚作假的《打井还是整景》等一大批广播新闻作品,既得到了普通听众的喜爱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权威部门的认可。而在经济报道、民生报道、农业报道方面,陈迪多年来也始终紧跟中央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重心,积极报道我省在各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例如:关注我省有史以来投入最大的土地整理项目《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启动商品粮大省将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关注我省农业增产项目的《增产百亿斤粮食工程》系列报道、《科学储粮为吉林再造20万公顷无形粮田》;关注教育的《隐身助学团体辛文助学会》等稿件也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各方面都得到充分锻炼之后,该同志通过竞聘成为时政组制作人,新的任务带给他的不仅仅是挑战和新奇,更多的则是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作为时政组制作人,陈迪带领团队在“完美无误”的完成时政报道任务的同时,积极转变话语方式,创新时政报道模式,不仅有诸多稿件获得各类奖项,更多次受到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宣传部的表彰。

无论是调查性报道,还是时政新闻、农业报道,陈迪始终把调查、报道的着眼点放在省委省政府的重点任务、放在基层,这就意味着辛苦与付出。从东部山区到西部草原,足迹遍布省内所有市州的四十多个县市区,有的地方甚至所有村屯都已走遍。作为一线记者,陈迪不仅吃苦能干,也善于思考,采写的新闻作品鲜活、生动、现场感强,用简练、质朴的文字传达最有价值的新闻是他的写作特点。陈迪始终坚持用平民的视角观察社会,用最普实、最通俗的百姓语言书写生活,稿件新颖别致,不流于俗,深受广播听众的喜爱。勤于实践的同时,还有意识地对以往的采访工作进行梳理和总结,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和研究,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有多篇广播业务方面的论文在国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