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6年第9期 > 沧海一粟
首页 > 沧海一粟

沧海一粟


日期: 2017-01-05 12:50:00 浏览次数: 字号:[ ]

80年前,一支头戴红色五角星的队伍,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壮举从此书写出英雄般的史诗——长征。80年后,有一群长征的后来人——中共吉林省委新长征杂志社的编辑、记者,为了缅怀,为了追寻,更为了“新长征”对长征的延承,再一次用足迹丈量了巨龙身上的醒目标志,他们追觅着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他们搜寻着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动人故事,他们心潮彭湃地期待着与红军长征那段伟大历史瞬间的庄严会面……

中共吉林省委新长征杂志社党支部为纪念红军长征这一史诗般的伟大壮举,在社党支部书记、社长杨有海的总策划下,兵分三路,分赴江西、贵州、四川等地。当这些编辑、记者踏上长征路途之后,真切地体验了“长征第一渡”的“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周恩来语),真切地体验了“湘江之战”的惨烈与红军的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真切地体验了“遵义会议”的璀璨光芒与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真切地体验了大渡河水的汹涌与红军勇士的刚毅和伟岸……

寻根溯源,找到了长征的感觉

第一组首先来到了江西瑞金。

红都瑞金,已经集合了多家国内新闻媒体,但以“长征”为名的,仅我省“新长征”一家,因此也得到了当地宣传部门的格外重视。当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一苏大”会址、红军烈士纪念塔……无不向人们诉说着那段震烁古今的光辉历史。

当一行人抵达瑞金红军村的时候,这里刚下过一场雨,山雨让本就难走的土路更加湿滑,连日来的长途跋涉也让大家露出了疲态。但是,当他们爬上红军烈士山,看到这个村当年参加红军的17名勇士栽下的17棵松树棵棵枝繁叶茂时,无不为当年红军战士的崇高信仰所感动,无不为亲临当年红军战士的家乡而感怀。当队员隋幸真为了拍摄到更好的照片从山的高点往下走的时候,一不留神从山坡上摔了下来。“山坡的土很松、路很滑,下来的时候有预感可能会摔倒。”隋幸真说,摔倒的时候也有防备,所以相机没摔到。待她回头的时候,发现正好摔倒在一座老红军的坟前。“这是老红军在提醒我,在日后的生活工作中不要犯错误、摔跟头呢!”隋幸真似有所悟地和同事说。

第一组队员多是20多岁的年轻同志,以前大家对红军长征的历史只是简单的了解,没有这么直观的感受。“这次采访最大的感触就是真实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力量。这是以往任何一次活动中都无法体会到的,此行受益终生。”队员王若拙说,当她站在于都渡口广场目睹“长征第一渡”时,尽管40多摄氏度的高温令她几乎有一种被熔化了的感觉,但想起红军经历的苦难,更出于对红军的崇敬,她仍坚持着没有把伞打开。

队员滕飞和姜永年说,在叶坪革命旧址群的红军纪念塔前,感受到了一股几乎喷薄而出的热血涌动。当沿着“踏着先烈血迹前进”几个大字走近烈士纪念塔时,内心的崇敬与感动无法抑制地流露出来。即便似火的骄阳炙烤得大家几乎睁不开眼睛,可是全体队员依然自觉地脱帽,以无比神圣的心情庄严地面向烈士纪念塔郑重宣誓、深深鞠躬,场面肃穆、凝重。这一鞠躬,是对烈士凛然大义的深深敬佩与折服;这一鞠躬,是对先烈英灵的诚挚祭奠与感怀;这一鞠躬,是表明无数后来人将永远向先烈致敬与学习。当大家礼毕的时候,所有人的眼角都泛起了泪花。

在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耳闻一段段红军过河、万众相送的历史佳话,目睹“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的石刻,领队王永生副总编感慨道:“作为一名党刊的老编辑,对党的历史有着特殊的感情。很多年前就希望有机会亲历长征路,这一夙愿终于实现了。这是一次与历史重逢的旅程,让我有机会到达历史的发生地。这种感触不止于心灵上的震撼,更有着老友相逢一般的激动。没有真正身临其境,是难以感受到那一段艰苦岁月的。这次活动出发前曾担心红军长征留下的故事会不会不多、会不会失传、会不会只言片语难成文……但是到了目的地之后,这些顾虑完全消除了。因为这些故事不仅详细动人,而且流传甚广,数量更是多得难以计数。当我们听到一个个或朴素、或壮烈、或震撼、或伤感的故事时,内心的感触是很难描述的。我看到这些年轻同志几度眼泛泪光,想必是受益匪浅。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新同志一定能够更快地成长起来。”

跋山涉水,传承了长征的精神

第二组奔赴贵州。

“红军当年苦得让人心痛。此行让我们切身感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领队、编辑部主任李文发自内心地感叹道。

第二组的队员历经了黎平会议遗址、猴场会议遗址、遵义会议遗址,也来到了赤水河边、娄山关下……一处处长征遗迹、一段段流传至今的长征故事令队员们感慨万千。

第二组途径的地方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很多地方只能长途跋涉方能到达。但是,这种艰辛却给队员们以巨大的力量,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仅是在记录革命先烈的英勇故事,更是在踏着先辈的足迹前进。这是一种使命担当,更是一种光荣义务。

炎炎烈日下,队员们有时感觉太阳距离自己的头顶特别近,仿佛是在特意考验他们,让他们对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有所领悟。“汗水顺着脖颈往下流,根本擦不干。”在谈及贵州的酷热时,李文说道。“边走边擦汗,还是感觉口渴。”本组另一位负责人孙红感触更深:“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被蚊子叮咬了不下20个包,但想想当年的长征,红军肯定比我们还要苦上千百倍,我们遇到的这点儿困难不算什么。”孙红边说边指着腿上还未消去的一片片红包给大家看。

队员谢斌、赵鹏、姜姝、柳絮每当谈起瞻仰红军烈士纪念碑的心情时,总是激动不已。“在土城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前宣誓时,我们都感到被一种力量所震撼。”“一想起当年牺牲的红军战士,有的才十多岁的年纪,心里就特别难过。”“这是我们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体会不到的。当时一鞠躬,我们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在黎平、猴场、遵义、娄山关等地的红军纪念馆中,听着讲解员讲述红军长征中英勇斗争的故事,大家都非常受教育,真真正正地补了一次精神之“钙”,真切地认识到,是一种革命精神在支撑着红军,让他们踏上了长征路、走完了长征路。当讲解员讲述到红军长征中的战斗十分惨烈、说到有众多红军将士壮烈牺牲和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无私帮助与殷切期盼时,采访小组每个成员的情绪都激动异常,他们的手在做记录时都是颤抖的。

“这是不忘初心的前行,是对伟大民族精神最好的阐释。”“红军将士一心一意跟党走,不求任何回报,永远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这次见到的与在书本上学到的和在电视上看到的还不同,这种感觉太直观了。”“参观了多处红军纪念地,听了一个又一个长征故事,既鼓舞,又感动。”红军将士的长征壮举,给全体队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即将返程之际,每个人仍对贵州这片红色沃土依依不舍,他们被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所感动,被在这片土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所感动。他们也为自己能成为“新长征”中的一员感到自豪,为能够从事党刊事业、传扬长征精神而骄傲。

穿越蜀道,体验了长征的艰难

第三组前往四川。

走进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面对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踏上摇摆不定的大渡河铁索桥,队员们真正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与无畏。领队张景成副总编感慨道:“当年食不果腹、衣不遮体、足穿草鞋的红军战士,背负着十几斤甚至几十斤的重物用脚丈量雪山与草地,在苦寒中一边躲避追兵一边急行军,我们无法想象红军战士们到底靠着什么样的信念完成了长征。”无意间,不知是谁带头唱起了“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想到红军的苦、想到红军的难,队员们对于走好四川段的长征路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所吃到的苦头甚至遇到的惊险还是让他们明白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是一番怎样的感觉。

蜀道一行,走泸定,过丹巴,经金川,入阿坝,行红原,到松潘,一路上几多艰苦考验着队员们。“从未遇到过这么险的路,从未爬过这么高的山。”这是队员田家山、艾杰、华雯文、雷博、陈永利几位同志共同的感受。队员们驱车从泸定前往丹巴的盘山路边没有护栏,左边是垂直而立的悬崖峭壁,右边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山高水急,稍一不注意,就会车毁人亡。而本就险要的路段又几次遭遇山体滑坡,巨大的落石拦在公路上,狭窄的盘山路一度瘫痪,队员们也被困在路上动弹不得……事后,大家惊魂甫定纷纷感慨:今天有了公路还这么难走,当年无路情况下真不知道红军是怎么走过来的。

在从丹巴前往阿坝的路上,海拔一度攀升至4000多米,高原上的气温有时会从白天的二十七八摄氏度骤降到夜里的零摄氏度以下,来自东北平原的这些编辑、记者被高原热情的问候打了个措手不及。由于是盛夏,队员们大多只带了简单的T恤和单薄的外衣,无奈之下,只好临时买些衣服御寒,夜里即使打开电褥子还是会瑟瑟发抖。还没等大家适应温差,高原反应又接踵而至。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队员们的高原反应越来越明显,有的出现了头晕、呕吐、乏力、呼吸困难和感冒症状,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平原上看似普通的小感冒,在高原上却足以致命。但是,没有一个人为此动摇,没有一个人想提前打道回府。意志终于战胜了困难,队员们经过吸氧和休息,都坚强地熬了过来,继续着长征之路。

这样的一条路,也曾有其他媒体组织过寻访,但都中途折返了。新长征杂志社的编辑、记者能把这条路走下来,知晓此事的媒体同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红军长征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革命理想高于天,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面对形形色色的敌人决一死战、克敌制胜,这些都是长征精神的内涵。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恒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会师纪念馆时的肺腹感言振聋发聩,这是对长征地位的进一步肯定,这是对长征精神的进一步弘扬,这是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新长征的进一步宣示。红军长征的路很长,红军长征的故事很多,这些都成为“新长征”人此行最宝贵的记忆。这记忆鼓舞着他们永远不忘初心,永远牢记使命,永远继续新的长征……

“重走长征路”采访活动圆满结束后,新长征党支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专题召开了座谈会,对此次活动做了总结。同志们也纷纷表示在这次“长征”途中感触很深,受到了教育,从未吃过这么多的苦,既收获了知识也增强了党性。“重走长征路”既是一次采访活动,也是一次党员教育活动,支部通过这次活动锻炼了队伍、扩大了影响、凝聚了力量。

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长征的历史、红军长征的精神已经化为我们今天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所未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但“长征永远在路上”!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人民正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必将指引我们克服任何困难,带着信心、决心、恒心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巨轮必将驶向胜利的彼岸、理想的彼岸、光辉的彼岸。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