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有4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省的一半;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5万人,其中31%是少数民族,72%生活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边境一线——这是延边州脱贫攻坚工作曾经面对的现实。
这样的“攻坚战”怎么打?探寻边疆民族地区党建的特殊规律,找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的结合点,努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脱贫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脱贫成果——延边州探索出了一条党的建设与脱贫攻坚双促双进的新路子,并取得了“双赢”。
2016年,全州有3.0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3.4%下降至8.2%。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极大地激发了边境村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增强了边境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启示一
锻造一支“先锋队伍”
把最“优”的人才派去打硬仗,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和兴边富民人才资源的智力支撑作用,紧扣脱贫攻坚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引进能人。
以县乡换届为契机,延边州选配了129名政治强、有能力的优秀干部到贫困县(市)任职,35名业务精、“接地气”的优秀干部担任贫困乡镇“一把手”,不脱贫不调整,保持贫困县乡党政正职稳定。对304个贫困村班子进行全面摸排,调整7名领富带富能力较弱的村书记。贫困乡镇全部成立优秀青年农民学校,为每个贫困村培养2名至5名优秀村级后备干部。充分发挥“能人”在脱贫攻坚中的带动效应,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和返乡创业“万人计划”,建立人才库、项目库、专家库和政策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商务联络平台的“三库三平台”服务体系,先后回引15935人返乡,1227人进入村“两委”班子,282人当选为村党组织书记。
启示二
提升一种“战斗能力”
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兴边富民、爱民固边紧密结合,切实建强基层党组织这一维护民族团结、推动边疆发展、带领边民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实施军警地“同心筑堡垒”工程,深化贫困村“两个班子一起建、两个支部一堂课、两条战线一盘棋”共建活动,整合军警部队资源助党建促脱贫,凝聚起脱贫攻坚强大力量。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丰富“共产党员服务城”创建内涵,采取“亮身份做承诺”“设岗定星”等可视化形式,推动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战中当先锋、做表率。
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在贫困村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金融机构+贫困户”模式扶贫,大力实施延边黄牛、有机大米、红色旅游和光伏发电等7大类脱贫产业,累计投入45.5亿元,启动产业项目2700余个,使每个贫困村都有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增收项目。以农村党建星级评定为总抓手,投入1.2亿元,全面完成304个贫困村村部“社区式”改造升级。大幅提高贫困村村干部报酬待遇,贫困村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财政投入达到村均15.92万元,304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每个村都设立不低于5万元的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切实提升贫困村党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
启示三
构建一套“约束机制”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关键在于落实。为此,延边州建立了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双组长”高位推动机制,通过签“责任书”、下“任务单”等方式,把脱贫攻坚要求、责任不打折扣地落实到县、乡、村,落实到包保部门,落实到驻村工作队,实行“一票否决”制度。
按照“党委抓统筹、政府抓具体、组织抓督考”的架构,创新督巡机制,成立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公室,模拟第三方评估,开展“百人”大督查,全方位开展督查巡查。目前已开展督查6次,明察暗访20余次。
制定实施约谈提醒办法。去年以来,州级领导约谈县(市)党政正职10人次、分管副职5人次。同时,问责了4名乡镇领导干部。对被“约谈”的干部,进行“挂牌”督办,明确整改时限和措施,督促脱贫攻坚任务有效落实。
初秋,在图们市石岘镇河北村新建成的老年爱心公寓里,朝鲜族老人们身穿民族服装,欢乐起舞;在和龙市南坪镇高产村,高端畜牧产业园-高产养牛基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在柳洞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让贫困户搬入了新居……建强作战“指挥部”,划分攻坚“责任田”,树起脱贫“风向标”。以党建领航促脱贫攻坚,延边大地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