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是新时代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宣言书,是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动员令。这次大会的历史性贡献彪炳史册。
贡献之一: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指导思想
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是指导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是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标志着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引领时代发展的航标和灯塔。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贡献之二: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68年后的今天,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了新的更高的起点上,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有诸多变化。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66年“文革”开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变成了“阶级斗争”。直到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改变,不是社会矛盾性质的改变,而是社会矛盾自身属性的演进,反映的是社会进步和发展阶段的提高。由此看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界定和表述,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更科学、更全面、更实际。
贡献之三:确立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如果说指导思想是回答举什么旗、走什么路,那么基本方略就是回答旗怎么举、路怎么走。这个基本方略就是“十四个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检验,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和成功实践经验,集中体现在“十四个坚持”之中。“十四个坚持”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是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是高瞻远瞩的深邃擘画,是相互依存、系统严密的运行体系,必须咬住不放、久久为功,必须融会贯通、全面贯彻,必须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贡献之四: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安排
邓小平同志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前两步即温饱、小康已如期实现,那么第三步即实现现代化如何完成?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体就是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是“三步走”战略的具体化,是关键一步。步法、步调、步幅、步态的精心设计和谋划,只有按照这一设计和谋划去走,才能保证走得稳、走得好、走得气宇轩昂、走得从容不迫。
贡献之五:确立新时代党的建设新格局
从党成立那天起,党的建设就与党如影随形。对党的建设组成部分的规范表述始自党的十一大报告,即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两大建设”。党的十三大报告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大建设”。党的十四大报告、十五大报告都延续了这一提法。党的十六大报告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基础上增加了制度建设,即“四大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了反腐倡廉建设,即“五大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延续了这一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党的建设概括为“六大建设”,即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政治建设并摆在首位。这是因为政治性是一个政党首要的根本的属性,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政党。可以说,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更决定党的前途命运。二是用纪律建设的提法代替反腐倡廉建设的提法,更能体现党的建设的属性,更能凸显纪律是党的生命的重要性,更加彰显用纪律管党治党的决心和勇气。从党的建设内容和格局的变化,能够清晰地看到党的发展脉络,党越发展壮大,党的任务越繁重艰巨,党面临的风险和考验越严峻复杂,党的建设的内容就越丰富,格局就越科学,与时代贴得就越紧密。
贡献之六:对党章进行了重要修改,以党内大法形式确立了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和理论问题
修改后的党章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这对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把“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写入党章,能够鼓舞和激励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一目标而戮力同心、不懈奋斗;把“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等内容写入党章,使党的建设目标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完善,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写入党章,这有利于增强全党党的意识,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贡献之七:选举产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党中央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习近平同志连续当选党的总书记,得到全党的衷心拥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领导干部进入中央领导机构,展现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新面貌。这是一个体现全党意志、凝聚全党共识、反映人民期待,值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充分信赖的领导集体,对于我们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更加坚定地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作者系中共长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