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7年第1期 > 东北风情
首页 > 东北风情

东北风情


日期: 2017-11-13 13:45:0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东北人的风趣,主要体现在说话上。东北人言谈间的风趣,各地百姓耳闻目睹,能举出不少例子。有些东北人,自认比较“闷”,可是到了外地,一张口,照样引人发笑,弄得自己都不好意思:我这算啥,在东北,比我厉害的老鼻子了。不料众人又笑,哎呀你果然有趣,不说人多说鼻子多。

东北话的风趣有何特点?多年前我在沈阳上班,听外人说东北产品“傻、大、黑、粗”,心里老大不乐意。现在家乡“高精尖”的产品多起来,我想起这四个字,反倒觉得可以“旧物利用”,拿来做一番形容。东北的风趣多姿多彩,所以我不说概括,我说形容,而且是粗略的形容。

“傻”。是说东北人的风趣多发自底层,产于民间,比较憨厚、拙朴,看上去很土、很笨,细琢磨,有“玩意儿”藏在里边,是大智若愚,难得糊涂,没想有境界,却有了境界。他们卖关子、抖包袱、一语双关、欲擒故纵、出人意料、逻辑反常、荒诞离奇、推向极致,以求得语言的喜剧效果最大化。

“大”。东北人个子大,嗓门大,盘子大菜量大,言谈中的风趣每每也有个“大”。除了上面提到的大智若愚、大智慧,还有一个大勇气、大胆略。东北自然状况和工业基础不错,乡亲们就很自豪,带到话语里,难免有几分得意,几分吹牛。当代东北经济吹响振兴的号角,东北人谈笑中的“大”,更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

“黑”。不是黑心肠的“黑”,是网络流行语“自黑”的“黑”,亦即自嘲,东北话叫:自个儿埋汰自个儿。自黑是风趣的较高层次,是洒脱,是超越,也是对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大家都有毛病,可又不愿让人笑话,那好,我就笑话自己。人心相通,损了我一个,却与众心有戚戚焉。

“粗”。平心而论,东北人的风趣,是有那么点儿“粗”。可这个“粗”,冷不丁提起来,还不太好掰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如果跟京、津、沪等现代大都市的诙谐相比较,跟孔子苏轼郑板桥的古代文人雅趣相对照,人们可能就会有了感觉,啊,东北风趣的“粗”,原来是这么个“粗”。这个“粗”,应该是粗豪的“粗”、粗放的“粗”,其间弥漫四散的,有林莽气、山野气、庄稼气。庄稼人进了城,当了工人,当了技术人,风趣中又沾了一些机油气、钢铁气,往正规上说,可称之为:大工业气。比如“没电”(他被整得没电了)、“掉链子”(一到节骨眼儿你就掉链子)、“秃噜扣”(扣,指螺丝扣,别把这事弄秃噜扣了)等跟机械加工相关的俏皮词句,都是由东北人最先运用并传播到关内各地。

都是中国人,都吃五谷杂粮,为啥老天爷单挑出东北人,让他们如此风趣说话?

东北地方大,并且山水平原海岸线,森林湿地黑土地,要啥有啥,由着东北人可劲施展才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阳光非常充足,照在东北大地上,敞亮。照在东北人身上,钙质增,血脉畅,不潮不粘,爽!干爽、直爽和豪爽,写的都是一个“爽”。身上感觉爽,心情和性格都跟着爽。各地好汉议论东北人,说啥的都有,唯独没有“忧郁的东北人”这一说。

东北是高纬度地区,冬季也长,但不缺阳光。北欧人用读书打发时间,早期东北人用聊天充实日月。冰天雪地出不了门,干不了活,没有南方人两茬庄稼三季稻那种繁忙,那就烟袋锅子一端,热炕头盘腿一坐,海阔天空。今天的东北人,早已走出了“猫冬”的状态,他们也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创业大潮中。

话说东北汉族人的祖先,多来自山东、河北一带。出了山海关,茫茫荒野,天灾人祸,遭不完的罪,吃不完的苦。然而,这些困难不但没把大家压垮,反倒磨炼出了豁达开放、顽强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苦中作乐,没乐找乐,多少辛酸事,都付笑谈中。

这一帮东北先民,原本主要是流民、移民、谪戍之众。远离了家乡故土,淡漠了礼义教化,束缚小,能闯;文化低,不装;禁忌少,敢造。“敢造”一词,最为东北人所津津乐道,时至今日,仍是东北话语中的高频用词,简直成了东北精神、关东性格的一种体现。东北这些老辈人,看似没有文化、不懂规矩,实则整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新的规矩。“敢造”的这个“造”字,理所当然,名至实归,披上了“造就”的光辉,“创造”的彩霞。

种种的历史原因,东北语言风趣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五彩纷呈,多元并举。东北有道名菜“东北乱炖”,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种蔬菜,与排骨等肉类混在一起,不分贵贱,不论荤素,炖熟后大盆大碗,大快朵颐。东北语言的风趣恰如“东北乱炖”,多元乱炖,借用自如,反差强烈,水乳交融。

祖先敢闯关东,我们敢闯天下,被动变主动,流失变流动,流到哪里都说东北话,传播东北风趣。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