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7年第1期 > 工作思考
首页 > 工作思考

工作思考


日期: 2017-11-13 10:56:00 浏览次数: 字号:[ ]

腐败案件举报制度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工作中一项重要制度,群众举报是反腐败机构相对低成本的发现违法、犯罪线索的重要来源,也是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重要表现。故而,构建有法可依的完备举报制度是预防腐败犯罪的务实、高效举措。

引导社会形成科学的举报观念。举报制度的完善首先需要建立正确的举报观念,我国长期以来强调义务本位,虽然一些文件规定保护举报人的权利,但保护对策的可操作性较差。树立正确的举报观,应该对举报制度的起源、运行原则与运行理念具有科学的认识。全社会均应认识到,举报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应该从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高度看待举报工作,使举报观念由公民义务方向向公民权利保障方向转变,保证举报工作可持续性循环发展。

构建规范的网络举报制度。网络举报和网络反腐拥有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存在举报信息的筛选核查任务艰巨、举报失实和滥用举报权利、网络举报侵权责任认定困难等问题,因而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网络举报制度:一是针对网络举报的特点建立舆情收集分析和举报线索的核查机制。要积极关注网络舆情,主动关注和积极引导网络信息舆论动态,避免出现网络舆论、网络曝光等行为倒逼政府的反腐模式。反腐败机构通过正确捕捉网络舆情中的举报线索,收集归纳并关注网络舆情走向,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谨慎、理性地甄别网络举报线索的来源、核查网络举报信息的真伪,判断其价值,过滤无效无价值信息。二是健全网络举报运行机制,理性引导民众网络举报的相关行为。建立完善的网络反腐平台,充分发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统一举报网站的作用,完善各地方网络举报受理机制、举报线索的核查和反馈机制。注重网站系统的保密性建设,防止举报信息外泄。三是加强网络反腐立法。当前国家应该出台网络举报制度的立法或规范性文件,使网络举报中的问题能够及时以法律手段加以规范。

健全举报人安全保障和奖励制度。从目前看,举报人信息保密工作不足,仍然面临打击报复威胁;举报人奖励制度规定过于原则化,奖金来源、奖励标准、发放手段以及相应保密措施等均无详细规定。健全举报人安全保障和奖励制度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完善:首先,健全举报信息保密制度和举报人安全保障制度。在办理举报案件过程中,规范和严格执行各机关举报保密工作制度。关于举报人信息的保密,应该尊重实名举报人的意愿选择是否公开个人信息。对于举报人及其家属因举报行为而受到安全威胁的情形应该配置有效的人身安全的保护手段,不能仅局限于事后的救济手段。此外,要严厉惩治报复陷害举报人等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刑法第二百五十四条报复陷害罪的规定,扩大该罪名的保护范围。其次,完善举报人奖励及赔偿机制建设。根据举报案件或线索的重要程度细化不同标准的奖励,制定举报奖励的实施细则。明确奖励的具体类型、奖励条件、奖励数额以及奖励的发放程序等。此外,国家应为举报人建立专门的救助制度,举报人因举报腐败犯罪行为受到不公正待遇或报复陷害的有权向相关部门请求赔偿损失。

在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应该始终贯彻法治反腐的理念,在构建完备的公民举报权利保护体系的同时,也应该完善对虚假举报、失实举报的澄清机制,防止造成冤假错案,使举报工作沿着制度化、法律化道路不断发展完善。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