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7年第3期 > 工作思考
首页 > 工作思考

工作思考


日期: 2017-11-16 09:56:00 浏览次数: 字号:[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处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特殊时期。在此背景下,吉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日益增大,表现出经济增长新动力不足,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速与发达省份相比较存在较大的差距。为尽快把吉林老工业基地打造为新工业基地,我省在开局之年实施“抓环境、抓项目、抓落实”的行动。“三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制约吉林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贯彻落实好“三抓”要求,对于增强产业竞争力,提升整体经济实力,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施“三抓”行动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更好的灵活适应性,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制定更好的发展战略,这就是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吉林老工业基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形式单一,产业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过大,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巴音朝鲁指出,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和投资营商环境。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狠抓环境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破解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和难题,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大力推动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培育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吉林老工业基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环境优势,在发展过程中摒弃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狠抓环境建设,以绿色理念为引领,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关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有利于实现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施“三抓”行动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中国成立以来,吉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装备制造和原材料生产等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形成了成熟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拥有实体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资源优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吉林省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偏资源型、传统型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出现产能过剩,进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吉林省正处在“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亟待破解的是转型和发展的问题。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将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先行区,努力将东北地区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面临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机遇稍纵即逝,巴音朝鲁强调,要全力抓好项目建设,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的黄金期,进一步发挥好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坚持抓项目和补短板相结合,既要注重经济建设提升整体经济实力,更要注重扶贫攻坚切实改善民生,要让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每一个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激发企业活力,解决好投资需求不足的问题,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

实施“三抓”行动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传统的工业化更多强调物质资料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型工业化则强调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不竭的动力,依靠人才作用的发挥实现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而带动区域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吉林省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科学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比较强。此外,作为老工业基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拥有人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僵化的体制导致吉林省缺少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缺少灵活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造成人才外流现象比较严重。针对症结之所在,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强调,要重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狠抓环境建设,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释放微观主体活力。通过开展“三抓”行动,为优秀人才营造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创造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吉林是一块创新创业的沃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只有解决掉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够调动人才的积极性,撸起袖子加油干,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