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指出,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这段论述,表明了我省做优软环境的决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软环境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常常发挥着很“硬”的作用,因为软环境是项目洽谈、落地的前提和保障,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硬资源。
抓环境就是抓机遇。对吉林省而言,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相继出台,短时间内密集出台如此多支持东北振兴的高级别、高含金量的政策文件,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振兴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可以说东北振兴事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落后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具有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地区间产业的梯度转移和承接也为我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机遇转瞬即逝,全国各省市区都在努力打造政策洼地和营造良好环境。如何抓住机遇?我省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同时,拥有大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和丰富的科技人才及产业工人。但是经验表明,在硬件条件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软环境良好更易产生驱动力、向心力和凝聚力,进而提升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软环境良好才能使本地干部群众安心工作、舒心生活,才能使外部的技术、人才、资金、项目不断汇聚,才能使投资商主动投资、积极创业、尽心发展,才能产生亲和效应、洼地效应、集聚效应和连锁反应。如今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无论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还是东北地区,软环境建设已成为必谈之题,只有软环境不断优化才能抓住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
抓环境就是促发展。2013年以来,外受困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投资和进出口整体水平受到影响,内缘于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能源和重化工业为支柱的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开始放缓。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亟待转型,亟待新一轮的振兴。如何促进发展?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点要在四个方面着力。第一就是着力完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吉林省要突破目前的发展困境,必须完善体制机制,抓好软环境建设。软环境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政策、文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通常包括:政治环境、政策环境、法制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软环境多体现在体制机制上,也可称之为制度环境。世界银行对我国120个城市的竞争力和发展软环境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是竞争力排名在前12位的城市,其软环境得分排名也同样靠前。虽然“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提法不一定客观准确,但也是客商形象的比喻。因此,要充分认识吉林省软环境建设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学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政策手段、市场手段、法律手段来管理经济社会发展。
抓环境就是降成本。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降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的“牛鼻子”,是检验成败与否的试金石。如何降低成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抓环境就是降成本。2016年5月,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全省软环境建设大会,就加强全省软环境建设工作作出部署;6月,省委、省政府又研究制定了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9个方面41条任务要求;8月,省软环境办开始筹建;10月,省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同时成立省软环境建设办公室;12月,省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召开工作会议。自2016年6月1日起停征4项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自2016年6月1日起对土地闲置费、耕地开垦费、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收费中的机电类特种设备复检收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费中的机械类表面处理件耐腐蚀试验费等在内的4项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一律按现行标准下限收取……一项项软环境改进的措施,正逐步降低着我省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释放着我省强大的发展动能,彰显着我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