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7年第3期 > 工作思考
首页 > 工作思考

工作思考


日期: 2017-11-16 10:01:00 浏览次数: 字号:[ ]

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除了人民利益,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特殊利益。可以说,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最纯净的血脉基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创造。早在1938年,毛泽东同志就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这一根本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主要解决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相互联系、交相辉映,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

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总结规律、把握方向、凝聚共识、开创未来新局面,是我们党一大优良传统和优势。越是面对复杂局势挑战,越需要我们回到初心、理清来路,才能把握正确方向、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遵义会议通过总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教训纠正了错误军事路线,形成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延安时期,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延安整风运动,深刻总结了建党二十多年来经历的“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历史经验教训,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同样是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第二次飞跃奠定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相辅相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不忘初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党建思想的精神底蕴,赋予中国化党建理论走向实践的最深沉最强大的精神动力,向全党清晰标明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原点、价值理想和使命要求,凝聚起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每次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我们党总能凝聚起全党力量、开拓进取、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每次对历史经验的总结,都坚持了不忘初心这个根本的精神基点。这个精神基点就是为民族的奋斗精神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永不动摇、坚持对远大理想信仰和共同理想追求永不动摇、坚持党领导人民开创的道路永不动摇,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深层的内在精神基点。

传承好共产党人的血脉基因,就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与时俱进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共产党人决不是守着教条赖在历史中的懒汉,而是倾听时代声音、引领时代发展的先锋队、开拓者。时代发展与中国的变化已经远远超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想象,只有不断把握时代脉搏、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我们才能走在时代前列、承担历史使命。同时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