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湖浪木的产生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在松花江上游拦江筑坝,强修丰满水电站,致使大量原始森林被浸没。几十年狂风大浪的肆虐,冰霜雨雪、烈日泥沙洗礼,浸没在湖底树木的根、疱、杈、结,其糟粕被腐烂掉,剩下了坚硬如石的筋骨,这就是原始的浪木。松花湖是浪木艺术诞生的摇蓝,那些潜藏湖底的树木,饱尝了世间的沧桑,目睹了历史的变迁,像个游子一样,浪迹江湖,期待着重生。早些年浪木还没被人当做一门艺术来研究和创作的时候,当地的老百姓都一船船地拣其回家烧火、做饭。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那些以前烧火的浪材,如今,在浪木艺术家们的手中,竟然能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成为珍贵的艺术品了。
松花湖地处我国东北高纬度地区,无霜期短,一年四季分明,树木生长缓慢,因此树木的材质就比较坚硬,常见的有松树、柞树、枫树、榆树、水曲柳、楸树、山杏等十几种硬杂木,特别是松树类的明材,储量极多,原因是松树体内含有较多的油脂,不易腐烂,随着岁月的流逝,各种自然力的侵蚀,不含油脂的部分,慢慢的腐烂掉,剩下的便是精华。这些含油的明材,形状非常奇特美妙,有着各种各样的肌理变化,创作中最能体现动物的皮毛,以及禽类的羽毛等。浪木经过泥沙的反复洗礼,木质的韧性差了,可硬度却更高了。
中国自古以来有欣赏枯木怪石的传统,这是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有的浪木作品什么也不象,可材料自然形成的肌理、纹理、线条变化有一种不可重复的、人工无法达到的美的效果;有的作品甚至是残缺的,可它在瘦漏、皱、透中抑制不住地透射出一种韵味、一种感染力,与人们的思想、审美、世界观产生共鸣,使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联想,看出不同的内涵,达到另一种抽象或意象的艺术境界,这就是艺术家们所追求的神韵。
几十年来,浪木艺术发展很快,一大批老、中、青艺术工作者为浪木艺术发展呕心沥血,前赴后继,创作出一批又一批力作。松花湖浪木艺术正以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步成熟与发展,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系吉林市松花湖浪木艺术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