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9年第11期 > 东北风情
首页 > 东北风情

东北风情


日期: 2020-06-30 07:46:0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东北大秧歌,是劳动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探索的艺术财富。

东北秧歌的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了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与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与稳重为一体,将东北人民的质朴、热情、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家在榆树县黑林公社居住。那时,每年春节前,各大队就挑选一些能歌善舞的人到大队排练秧歌,等到大年初一开始就到各小队给大家拜年。若要去扭秧歌儿,先和主人沟通一下,人家同意了,带队的就组织秧歌队在这家门前,主人鸣放鞭炮以示欢迎。伴着欢快的唢呐、锣鼓声,人们欢快地扭起了大秧歌。队形由简单到复杂,节奏由慢到快。扭完秧歌,有的还要唱喜歌儿,都是吉利话。给了赏钱,然后领队就高声向乡亲们宣布某某家赏钱,多少元。有的妇女带着小孩跟着秧歌队,到哪儿演就跟到哪儿看。

有一年春节,天刚黑,我和小伙伴儿就来到了街里。街道两旁的店铺都挂起了红灯笼,在微风中摇摆着,地上有积雪,踩在上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一颗颗彩球儿升上了天空,然后在天空中“咚”的一声炸开,洒落了万点金星。

不久,各大队的秧歌队陆续来到了,队员们都穿着彩色的演出服,花花绿绿,脸上都带着笑容。最引人注目的是黑林街道的秧歌队,他们踩的高跷有一米多高。汇演开始了,只见大街两侧全是人,宽阔的大街上,十来支秧歌队同时演出,唢呐声、锣鼓声,震耳欲聋。两队相遇,队友们个个精神抖擞,使出了浑身解数,尽力地扭着。最累的是鼓乐班子,如果本队的鼓乐声被别人压住,那么听不清指挥,队形就容易乱,动作不一致。只见吹唢呐的,把两手放在用布和棉花做的护手里,按着点儿,腮帮子鼓起老高,瞪圆了眼睛,运足了力气,使劲地吹着。打鼓的用力舞动双槌,咚咚的大鼓声,震天动地。唢呐吹得最好的是老边大队的王师傅,四十来岁,中等个儿,他吹的是双喇叭,吹得特别响亮,一个人胜过几个人。有的大队有两三个人吹唢呐,而老边大队只有他一个人吹,真是艺高人胆大。

有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老头儿戴着红毡帽儿,长长的白胡须,手里拿着大烟袋,还偶尔吸上两口。老太太一身黑衣服,带着绒帽,耳朵上挂两个红辣椒,挎着小筐拄着棍,两个人还不时逗趣,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芦古大队的秧歌幽默风趣,别有特点,秧歌队清一色由男成员组成。大家给小伙子们描上眉,抹上红嘴唇,戴上耳环,再戴上花冠,身着彩色的服装,真可以是以假乱真了。他们的演出风格泼辣大胆,深受人们喜爱。

老边大队的“跑旱船”“骑毛驴”也很有趣儿。只见一个漂亮姑娘身着绿绸衣,熟练地驾着小船儿,前面一个小伙子翻穿皮袄,拽着小船前面的彩绸,做出拉船的动作。小毛驴儿则是用竹子和纸做的,黑色的身体,嘴唇儿和眼眶是白的,人操持着毛驴,还不时做出要踢人的动作,非常可笑。

三道大队秧歌队里扮演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只见孙悟空手持金箍棒,身穿虎皮裙,上蹿下跳,时而驻足手搭凉棚,时而挠挠头,十分滑稽、逼真。猪八戒手持钉耙,挺着大肚子,不时还舞动钉耙表演一番,沙僧挑着担子,唐僧骑在白龙马上,各具神态。小孩子特别喜欢这几个人物,后来索性就骑在大人的脖颈上认真观看。

如今,大秧歌又以另一种形式出现了——公园的广场上、乡镇的空地上,到处可见秧歌队儿的身影。他们身着艳丽的服装,欢快地扭着秧歌。愿家乡的大秧歌能够世代传承下去。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