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研究 > 机关党建杂志 > 2019年第12期 > 书记谈党建
首页 > 书记谈党建

书记谈党建


日期: 2020-06-30 08:27:00 浏览次数: 字号:[ ]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我们要充分领会、认真吸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新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展处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推进的伟大事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归结起来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进行了艰辛理论探索,作出了科学系统的回答,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更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阐明了这一指导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并在党章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

我们要原原本本学、深入学、反复学,深入领会和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提高理论学习能力、政治领导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依法执政能力,努力在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的建设的突出问题上下狠功、抓实效。

(二)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定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深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成果。进入新时代,要在各种艰难险阻面前坚定不移实现伟大梦想,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党和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八个明确”的基本内容、“十四条坚持”的基本方略,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涵盖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三)深入领会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在行动纲领层面的表述称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这是对我们党的新时代行动指南与行动纲领相互关系的精辟概括。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既要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行动指南,又要有体现党的指导思想的行动纲领。这两者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又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是携手共进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属于党的行动纲领层面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或行动纲领,都是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行动指南相伴而生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基本内容,是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要点。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奋发图强、开拓前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对我们当代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身为党的干部,必须坚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切实做到思想上坚决认同、政治上坚决拥护、行动上对表跟紧。具体说,就是要保持好“三个先进性”,处理好“三个关系”。

保持“三个先进性”即:

(一)坚持锤炼党性,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性。无数事实证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保持先进,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先进性。首先,必须坚定政治方向。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源泉。把握政治方向,关键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新媒体时代,多样化舆论思潮激烈交锋的今天,各种声音日益嘈杂,我们作为红十字工作者,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各类突发事件,有责任、有义务在关键时刻及时发声,让人民听到党的主张与声音。这就需要我们严守政治方向的“内核”,坚持用党的新思想拨开重重迷雾,让人民及时看到“庐山真面目”。其次,时刻做到见贤思齐。我们在座的党员干部,要有“见贤思齐”的广阔胸襟,时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县,面对当地内涝、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不畏艰险,坚守一线,出色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用生命和热血改变了兰考的面貌。孔繁森离开我们20多年了,然而他热爱人民、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依然让世人仰视。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国,为的是“只留丹心照汗青”般的情怀。做为党员干部,就要向焦裕禄、孔繁森、黄大年等模范人物学习。再次,追求健康品位生活。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积极健康、乐观向上、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是培养健康生活情趣的重要保障。“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素养高的人,往往能够远离低级趣味,保持高雅的情趣追求。我们红会干部也要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人民日报》《中国红十字报》《求是》杂志、学习强国、e支部等,大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要将读书学习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高品位的精神食粮来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二)坚持对党忠诚,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新形势下,我们党员干部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惟有如此,才能不动摇信仰,不迷失方向,才能把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党的事业发展高度融合在一起。对党忠诚就要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当前,广大党员干部尤其要注意,对党的各级组织在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应自觉通过组织渠道提出意见、建议,而不能抱着看客心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更不能怀有幸灾乐祸心理,不分场合说些风凉话,甚至冷嘲热讽,借机发泄不满情绪,给党的形象和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对党忠诚就要公正做事、谨慎用权。作为党的干部,要坚守底线,不忘初心,始终怀揣着一颗为党献身、为民请命的爱国情怀,努力成为一名令党放心、让群众满意的党员干部。只有敬畏公权、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对党忠诚就要讲政治、讲大局。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是党的组织原则,也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作为党的干部,必须服从上级领导,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应该听从指挥,服从安排、执行决议。讲大局,就是要求我们在座的各位,不能只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谋事做事。就目前而言,我们省红会的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很多难点工作都需要在多个处室协同配合下才能顺利完成。对于这种情况,大家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只盯着自己手头工作,要主动从全局角度考虑问题、破解难题,这才是当今红会干部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三)坚持知行合一,在行动上保持先进性。如何用行动“为党”呢?一要尽爱党之心。每个党员都要有强烈的党员意识,要有对党员政治身份的认同感,有我是党员的自豪感,有对党组织的归宿感,有严格履行党员义务的责任感,有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感,发自内心地拥护、支持、践行党的主张。二要尽兴党之责。在座的党员干部不应忘记当初入党时的誓言,“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恪尽兴党之责是每个党员之己任,是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一个合格党员的操守。兴党必须与实干相统一,真正把心思用到干事业上。三要尽护党之力。当前党内政治生活中出现一些反常怪象,不严格执行上级决定,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阳奉阴违,对抗组织;不守规矩,太任性,我行我素,“吃共产党的饭,砸共产党的锅”。党员干部应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辨明是非,站稳立场,在做好自己的同时,敢于与一切歪风邪气和不正之风作斗争,致力成为党的忠诚卫士。

处理好“三种关系”即:  

(一)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公与私始终是个重大的社会命题。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从政底线。公与私的关系本来泾渭分明,不难辨别,但一个时期以来,公私不分、公私界限混淆、公私关系颠倒的问题十分突出。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关键是能否放弃官本位思想、真正从老百姓的立场来看待公与私、权与利的关系,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划清从政道德底线。时刻在心中划清公与私的红线,时刻拿好文量公与私的尺子,恪守公与私的底线。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切实做到“去私心、断思念、控私情、戒私事”,做让党放心,群众信任的合格干部。

(二)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义,指道义;利,指利益,它们之间的关系,涉及的是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就要把无私奉献,为党和国家、为人民谋利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们党涌现出了无数这样的优秀干部。县委书记的楷模焦裕禄、援藏干部孔繁森、杰出科学家黄大年为了人民的幸福和祖国的昌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了追求小集团利益,追求个人的一己私利,有些党员干部抵不住物质利益的诱惑,违反党的原则和纪律,取不义之财、图不义之利、争不义之名、做不义之事,为达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毫无底线。北戴河供水总公司经理马超群,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疯狂敛财,“谁的钱他都要收,哪儿的钱都敢要。”“不给钱就不给你通水,给钱少了就给你断水。”这种行为,背离了党的宗旨,背离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突破了为官的道德底线,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的利益,必然要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

(三)处理好“官”与“商”的关系。就普遍意义层面,官与商的关系也可以视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但就社会分工来说,官员和商人是不同的两种社会角色,官员,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对国家和全体民众负责。商人,是企业利益的代表,对企业的股东负责。从这一角度说,官与商的关系又可以说是权和利的关系,官员用权是为公谋利,还是为己谋利,就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有些党员干部既想当官,又想发财。刘志军就是一个官商勾结的典型。他和丁书苗,一个在前台捞钱,一个在后台保管;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刘铁男腐败案件中,有“裙带商人”倪日涛的影子……他们的行为,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也严重地扭曲、异化了官商关系,给群众感情和社会关系和谐造成的伤害是一时还无法估量的。

党员干部要妥善处理好这“三种关系”,必须时刻以一颗公心,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掌好权用好权;必须以强化党纪国法意识打好“防火墙”,不谋任何私利。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健康的政治环境,实现新常态下政治、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