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子,就是冬季捕鱼赶马轮的人,又叫“喂马的”,这也是一伙网队里非常重要的角色。从前在东北有许多大的马市,如范家屯马市、老黄龙府马市、前郭尔罗斯马市等,在冬捕到来之前,这些马市“开市”。这时,马拉子要立刻去集上挑马相马。
马轮子上使用的马讲究个头不太高,但要那种腰脖粗壮有力的蒙古马(又叫鞑子马),这种体型的马喜欢在马轮的套子杆下奔跑。说马拉子是马贩子这话一点不假,他们精通“相马”的各种技术。如:一看口齿毛色,二看身腰蹄腿,三看五官槽口,四看前裆后腚。
什么《选马歌》《相马谣》他们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他们要懂得马市上的“袖里吞金”(就是指不用嘴进行讲价,而是两个人袖筒对袖筒手指头在里面捏价),行话叫“捏嘎”。捏嘎时如果买方给500元,卖方嫌少,不说少,而说“这个价打不开”:如果钱给到价,就说“打开了”。
在查干淖尔,到处流传着马拉子相马的故事。有一个老渔把头叫梁喜山,从前就是选马的好手,一次冬捕前他到大赉马市上买马,一个马贩子见他是乡下人打扮,一匹不怎么样的马开口要了个“天价”,可是梁把头硬是不听那个邪,他说:“这个数你打不开!”那人说:“如果能打开呢?”他说:“如果能打开,我躺在地上打个滚变成个兔子让你牵着走!”这话使那人震惊。这话也让梁把头说着了。由于对方要的价太高,一直到天黑快散市了马也没出手,最后还是让梁把头把这马买来了。从此“梁马拉子买马”出了名。
马拉子不但会选马,还要会“使马”。冬天马在冰上拉马轮奔走,十分不易,首先马拉子要心疼马儿。
赶马轮的人讲究会使鞭,他往往通过吆喝和挥手,踹脚,用胳膊去碰等声音和动作,来给马以快、慢、紧、缓的拉动信号;他一般不使鞭子抽马,他往往在马头和马耳朵的上方甩动响鞭,以此驱动马奔走。
马拉子又叫“喂马的”是有道理的。套子马讲究吃好喂好,夜间马拉子一定要起来泡一盆豆饼水让马喝了,以便增加马抵抗严寒的能力。同时,马拉子还要会打串钉掌。
打串钉,又叫挂串钉子掌。在查干淖尔是指给在冰上拉马轮子的马挂掌的一种绝活手艺。在冬季的查干淖尔,马和别处的不一样。这儿的马,冬季在冰上拉网奔走,它们的脚上挂着的掌不是皮掌或铁盘掌,而是一种叫“串钉子”的掌。
在这儿,铁匠炉的铁匠们不用问,只要是冬季牵马来的人,他们知道是上冰。给上冰的马挂掌,就决定了铁匠的手法。串钉子掌叫“挂”,挂是马蹄子的铁盘,先打上铁盘,到冰上一走一磨,串钉立刻出现,咬在冰上“嘎嘎咔咔”的响,就成丁串钉(或叫“攒丁”)。
这种绝活,只有查干淖尔的铁匠们会,而大多数鱼把头也会。不然就得花钱去打。为了生存,渔把头们什么活计都学在手,这种绝活的技艺在“掌叶子”上。掌叶子是钉在马蹄子上的“盘”,叶子半壳里打上掌钉。当拉马轮子的马在冰上一使劲儿,那串钉立刻出来咬住了冰,使马在冰上不打滑,蹄能咬住亮冰地,用上劲地拉网拖掏。等一趟网下来,要立刻给马换掌叶子,这一换,直接把串钉带下来了。但如果手艺不好的铁匠或鱼把头,把串钉镶得过深或过浅,不等马走到网眼就露钉子,这就不是好手艺。
掌叶子的串钉为三角形,带膀带翅。给拉马轮子的马换串钉掌,都得老铁匠或老渔把头亲自去干。
(摘自曹保明《最后的渔猎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