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吃煮蛋。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煮蛋。有鸡蛋、茶叶蛋、鹅蛋、咸鸭蛋等。一般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采艾蒿。这天清晨,在雄鸡未报晓之前,人们要到郊外采艾蒿,踏露水,据说用这天的露水洗脸、头和眼睛,可以避免生疮疖、闹眼病。孩童们起来晚的,就要听从母亲的话,用煮过艾蒿的水洗脸,且有耳聪目明之意。
挂葫芦。大都用五彩纸叠葫芦。剪下来的边缘部分做成五彩缤纷的纸穗用线系在葫芦的下摆。折些桃树或杨柳树枝,拴上各种各样的彩色葫芦悬挂在自家的房檐下,以此来驱灾辟邪、驱逐害虫,祈福婴幼儿健康成长。因为葫芦与福禄谐音。
戴香囊。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佩戴香荷包也是传承了千百年的民间过端午习俗,可以预防疾病,祈求安康。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
系五彩线。早些年端午节这天,在小孩及青少年男女手腕上要系上五彩线。五彩线是由红黄绿蓝紫五色组成。五色线古代叫五彩长命缕。将五色线拧成一股,系于手腕。自五月初五系起,一直到节后第一场雨来临,将五色线剪下来扔到雨中。会给佩戴者一年带来好运。
除了上述传统习俗外,部分少数民族还有自己的端午习俗。
朝鲜族端午习俗。制作传统食品打糕是节日的重要内容。节日的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有荡秋千、跳跳板和摔跤。跳跳板主要是青年女子参加,跳板长5米左右,架在30厘米高的木架上,跳的越高,表演的花样越多,越受赞扬。朝鲜族的摔跤独具特色,一种是摔跤手双方的右腿各套一条布带,布带的一端系在对方的手腕上,另一种是摔跤手各备一条麻布或白布带,其余部分宽松地缠在右腿上,腰间再系一条5米长的带子。
满族端午习俗。身上佩五彩粽子祈福消灾:五彩粽子的内壳是用硬纸叠成的,外面缠上五彩丝线,连成一串。端午节这一天佩戴在身上,还可以将此饰品赠给意中人,当作表示爱恋的情物。射柳是辽金时期的一种技艺活动。在场上插柳,驰马射之,中者为胜。起初金代皇帝经常在宫中举行射柳活动并让百姓观看,后来此项活动普及民间,成为时尚。最后还要说到龙舟赛。龙舟是一种特制的龙形船,船刻有高昂的龙头。龙舟竞赛也是为了纪念屈原,古有“满城佳节近中天,竞斗龙舟吊屈原”的诗句。通过祭拜松花江神,感谢江神助顺和养育之恩,也向江神展示满族后世剽悍和强大。
蒙古族端午习俗。踏青,端午节日出前蒙古族要穿上节日的盛装,迎着初升的朝阳,欢聚在圣洁的敖包前开始传统的祭祀活动。农牧民在这一天自发组织娱乐活动。融祭祀与民族歌舞于一体。登山,端午这天青年男女着节日盛装,选周围有代表意义的山攀登。特别是未婚男女是一个绝好的交流时机。已订婚未结婚的恋人这一天一定要在一起。无论男女老少都会奋力登上山顶。用随身携带的的祭品祭祀山川草木,祈求山神、路神保佑丰收、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