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擘画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提供了行动指南。作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主管部门,省工信厅坚持把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聚焦调结构和转方式、聚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聚焦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推动工业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工业振兴发展新路。
一、面向新发展阶段,精心谋划工业“十四五”发展
规划《建议》开篇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并立足新发展阶段,为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省工信厅将面向“十四五”,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规划全省工业发展。一是深入学习,吃透精神。通过原原本本学习《建议》《说明》,邀请专家进行辅导解读,结合职能使命组织研讨交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2035年远景目标,以及“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等重点内容,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二是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坚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采取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区分专业座谈交流、组织专家专题论证等办法,鼓励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为“十四五”规划建言献策,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工业“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通过广开言路,增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三是对标对表,科学规划。按照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放眼“两个大局”“两个一百年”,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精心编制工业发展规划,着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加快产业创新,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向智能、绿色、精益和服务型发展,推动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吉林现代工业体系。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说明中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省工信厅将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一是积极推进创新发展。围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全省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要载体,推动建设1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0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创新应用,组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促进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围绕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政府部门之间合作的常态化机制,加强企业技术需求及高校科技成果信息交流,强化产学研对接合作,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围绕促进制造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以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把握产业发展重点,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加强标准引领,强化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企业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力,培育一批集群区域品牌和工业品牌。二是积极推进协调发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扎实推进工业发展。按照《吉林省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7-2020年)》《吉林省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既定部署,培育发展新技术、加快建设新集群、注入绿色新动能、打造产业新生态、着力人才新团队、强化质量新品牌,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一主六双”产业布局,推进落实《环长春四辽吉松工业走廊发展规划》,打造以长春为中心,四平、辽源、吉林、松原协同布局的工业走廊,推动形成融合配套、错位分工、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面向“十四五”,全面推进工业发展规划落实。三是积极推进绿色发展。深入落实《关于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依托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坚持产业融合发展理念,积极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产业链,全力推进产业绿色创新,努力构建新型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及先进医疗器械、卫星及通用航空、精密仪器与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新动能产业的“北斗七星”,引领培育“绿色引擎”,持续壮大“绿色实力”,努力实现“绿色振兴”。以食品、石化、冶金、建材、能源、煤炭清洁利用等行业为重点,全面推行绿色化升级改造,鼓励企业实施绿色标准,推广应用绿色技术,开发绿色
工艺,推进传统工业体系向新型绿色工业体系转换。协同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贯彻国家节水行动,降低能耗物耗,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加强绿色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构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绿色制造评价体系,形成制造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四是积极推进开放发展。聚力全方位对口合作,加强与浙江省经信厅工作对接,建立相关工作机制,深化“十四五”期间新一轮吉浙合作,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重点合作项目尽早落地见效。加强多层次战略合作,完善工作制度,细化分解与10个省市签署的《战略合作备忘录》,健全组织领导、定期调度、联动会议、信息交流等工作机制,针对各项协议合作内容及进度,组织到合作省市考察交流对接。推动紧密型专业合作,深化与与航天科技、中航工业、国投集团等央企的战略合作,加快推动高端传感器、航空模拟器、北斗应用中心、大成集团重组等项目落地;同时,积极与中国电科、中化集团、通用技术集团等央企对接,在数字经济、新材料、高端装备、医药健康等领域谋划合作。深化前瞻性共建合作,密切联系国家部委,争取对隐形冠军峰会和援藏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争取承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援藏经济小组办公室)组织的大型会议、培训等活动。扩大国际性开放合作,综合研判疫情发展形势,为举办隐形冠军峰会做好相关筹备工作;同时,利用两个市场做好产业项目招商引资,争取更多国外资本、技术注入我省。
三、着眼新发展格局,全面加强工业产业链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说明中强调,要“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工信厅将结合落实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任务,扎实推进产业链建设。一是全面梳理产业链。前期已编制完成《吉林省重点产业链强链指南(1.0版)》,围绕汽车、化工、食品等13个细分行业,梳理出一级产业链52条、二级产业链199条,逐条剖析产业链的断点堵点,并分析现状、研究确定发展方向。下一步,将围绕汽车及零部件、石化、装备制造九大重点产业,抓紧编制《吉林省重点产业链强链指南(2.0版)》;建立产业链重点生产企业清单、核心配套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断链断供风险清单、政策清单等“五张清单”,实施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等“四图”作业,为打通产业链断点堵点、畅通产业循环夯实基础。二是协调落实“链长制”。按照省政府《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市场主体工作专班方案》实行“一个省政府领导牵头、一个省直部门、一位厅级负责同志、一套工作专班、一个工作方案”要求,针对汽车及零部件、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及食品产业、冶金建材产业、医药健康产业、IT数字产业和通用航空等产业,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分别制定专班工作方案,明确保产业链责任分工,建立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工作机制。三是分业实施攻坚战。实施产业链再造和提升工程,以重点项目为载体,推动重点产业建链、延链、强链、补链、扩链。汽车产业重点协调解决要素保障、产需衔接以及配套部件进口受阻、海外运输不畅等突出问题,着力推动红旗、解放等自主品牌增产扩能,协调推动“六个回归”,促进汽车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食品产业重点推动皓月集团成为我国最大牛肉产品生产加工及出口基地。石化产业着力解决烯烃资源短缺问题,延伸乙烯、丙烯产业链条。装备制造业重点推动吉林航空维修综合保障中心和航空模拟器平台、“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等项目建设。医药产业重点推动吉澳中医药健康产业合作区以及重离子加速器、生物医用材料、高值医疗器械等项目建设。
四、直面新风险挑战,统筹推进工业发展和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说明中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省工信厅将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结合落实保市场主体任务,积极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着力防范和化解经济下行风险。一是扎实组织工业服务攻坚行动。深入落实省政府《关于坚定稳住工业增长持续深入开展工业服务攻坚行动方案》,围绕抓产业、抓企业、抓项目,落实各项攻坚任务和举措,深挖工业增长潜力,强化企业精准服务,争取全年工业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板块领先。二是全力保市场主体稳定。强化对各类企业服务保障,深化“万人助万企行动”,常态化开展“服务企业周”活动,推动产需衔接、银企对接,利用援企服务平台及时协调解决企业供电、供气、供热、征地、物流等问题。继续开展降本减负工作,落实“减免缓返降”系列政策,力争全年为实体经济降本减负超1000亿元。推动《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贯彻落实,持续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确保年底前实现无分歧账款应清尽清。三是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项目投资调度体系,完善动态管理转型升级项目、前期谋划项目、投产见效项目等“项目台账”,强化项目精准服务,做到及时掌握项目动态、及时掌握项目投资数据和统计入库情况、及时了解项目问题、及时宣传项目政策。结合全省“三早”项目踏查,集中力量推进100个项目在年内投产达效,推动192个未开工项目尽快启动建设,为工业稳增长提供增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