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尹卓慧、何晶一家获得省直机关“和谐家庭”荣誉称号。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这是一个经历过艰辛和困苦的军人家庭,尹卓慧、何晶夫妇在平凡中守望,在艰辛中承担扶养老人、教育子女重任,不仅仅为一个家庭,也是为社会默默耕耘。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建设一个温馨的家园,不仅仅是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而且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因为家庭中每一位成员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为了家的美满而守望
尹卓慧、何晶夫妇于1988年结婚组建家庭,1989年,儿子尹航出生了。当时尹卓慧在长春市某武警部队工作,而何晶在黑龙江省工作,一对夫妻被相隔在两个省份。那个时候,何晶一个人带儿子,既要工作又要照顾老人。她期盼夫妻团圆,可丈夫兢兢业业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很少有机会回家,甚至星期天都难得回家。何晶只能默默守望,默默承担起生活重任。
何晶独自料理一个家,她鼓励丈夫尽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她自己会照顾好这个家,既能照顾好老人又会教育好儿子。对待双方老人,何静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想着为老人做点什么。
1998年何晶随军到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工作,夫妻团聚,他们互敬互爱,互相支持对方做好工作。何晶工作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现已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尹卓慧同志从军26年,担任支队领导,他把青春和人生美好时光奉献给了部队,2006年在他人生44岁时转业到地方工作,现任吉林省群众艺术馆书记。
尹卓慧、何晶夫妇对待双方老人有着浓浓的亲情,何晶随军到长春工作后,她和丈夫没在本地过一个春节,每当新春之即,他们要奔赴吉林和黑龙江看望双方老人。每每这个时刻,夫妻双双感觉到的并不是艰辛,而是亲情和幸福。
为孩子的成长当好第一任老师
由于特殊的家庭生活,从儿子出生、小学、中学,何晶为儿子的教育、成长、成才付出了大量心血。
教育儿子,她对孩子疼爱不弱爱,用朴实、善良、孝敬、热爱的情感影响着孩子的幼小心灵。儿子渐渐成长起来,他渐渐懂得用家长的叮咛要求自己,培养了善良的人格品质,儿子明礼诚实、吃苦耐劳、做事认真、善待他人,对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及家人的生日牢记在心,在平平常常的小事中,体现着尊老品德。
在父母心目中,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家庭和睦、民主、快乐、学习,时刻影响着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生活中,他们用学习来影响儿子,尹卓慧是部队干部,很少回家,探家时参加孩子的家长会,主动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有限的时间辅导孩子学习。何晶作为老师,非常热爱学习,家庭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日常养成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以身作则,使儿子学会了家务,从小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掌握了日常生活本领。儿子从家长辛勤工作中,感受到生活来之不易,培养了勤俭朴实的好习惯,从不乱花钱。父母积极的工作态度,感染孩子,培养了他的上进心,在学习工作和做事情中,总是有争创一流的精神。父母相敬如宾,感情和谐,影响孩子,使孩子有幸福感和自信感,使孩子心理阳光、健康成长。
时时激励儿子为社会做贡献
部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尹卓慧夫妇鼓励儿子考取军校,尹航于2006年考入武警成都指挥学院。他们送儿子踏上军旅生涯的第一件事是向孩子传授先做人后做事的道理,对人要善良、宽容、理解,工作要吃苦耐劳,有责任感,有进取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有父母的教育,尹航在军校成长迅速,先后担任副班长、班长、副中队长、指导员、中队长。在大二时,加入了党组织。他不仅自己要求进步,还带动学员一起进步,班里的学员个个得到锻炼和成长。特别是在汶川抗震救灾中表现的非常突出。他先后参加了北川、禺里、漩坪突击队抢险救援。在第一时间,同战友们一起攀上了废墟,用手挖、木棍支、铁管翘等救援方式抢救生命,从废墟下救出了35名幸存者,并且搬运了115具遇难者的遗体。对禺里银行和信用社进行救援和挖掘,共找到现金300余万,重要档案共12000份,各类债券和房证价值1亿多元,在金钱面前孩子经受了考验。尹航代表65万武警官兵参加抢险突击队,在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恶劣环境下,带病奋战了 23天,转移伤员1000余人,搭建帐篷30余顶,运送物质200余吨。在危险的第一线,坚守了106个日夜,圆满完成了抗震救援的神圣使命。
尹航自考入武警成都指挥学院,参加平息了“3、14”西藏暴乱、“5、12”汶川抗震救灾等重大行动,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他先后荣立了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二次、个人三等功一次、连续四年被学院评为优秀学员,多次获得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