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宣传 > 学习型党组织
首页 > 学习型党组织

学习型党组织


日期: 2013-09-29 14:20:01 浏览次数: 字号:[ ]

我国是一个灾难多发的国家,从2003年初的非典疫情爆发,到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再到2011年的“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每一场大的灾难都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痛苦的回忆。在灾难发生时,许多人的头脑一片空白,很多可以避免的伤亡,由于人们缺乏对灾难的认识,缺乏自救互助知识而出现。在这些惨烈景象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憾的同时,使我们认识到重视危机文化的重要意义,也让我们看到我国危机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文化的概念、发展及形成过程

危机文化是一种对人的自身行为的不确定性后果的意识,这种意识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们的脑海,进而积累接受一些风险知识,形成一种普遍的思想认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以风险的视角观察和解决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客观世界发生的突发性的有效思想准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态度和行动。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危机文化实质也是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行为,一种物质状态。其最终目的是尽可能的避免风险的发生,或是在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处理,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的一种行为。

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同各种灾难斗争的历史。人类危机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挑战,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推动应急体系建设,首先要全面提高公民的应急素质。对公众灾害意识的全面提升,并不能在短期内自然形成,而需要很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在不断追溯中外危机文化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必须要达到四个方面的共识,即未来不确定性、同做准备、主动应急、共同担责。因此,加强危机文化建设,是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系统应急能力建设的核心问题。

由于民族文化心理特征,人们对发生的灾难总是感受深切,而对为呈现出来的潜在危险却缺乏足够的敏感和认知,因而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容易产生恐慌心理,再加上缺乏自救和互救的水平和技能,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伤亡和损失。据统计,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重特大火灾中,80%以上是由于民众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所致,绝大多数遇难者是由于灾难发生后不懂得如何自救互救造成。提高全民忧患意识,普及灾害中的自救互救尝试,是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及造成损失的最有效、最经济、最安全的办法。

世界一些国家和城市较早开始坚持广泛的危机文化素质教育。在他们的大中小学校里,学习安全避险和急救知识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减灾部门工作状态,在博物馆了解国家及城市经历灾难的历史,参加政府与社区举行的应对主要灾害的演练,早已是“定制”。 为了提高全民的应急准备意识,从2004年起,美国国土安全部把9月定为“国家准备月”。日本人由于其灾难频发,更加重视危机教育,并且从小就开始接受防灾抗灾教育。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组织大规模的防灾演习,其中的一项内容是演练当东京这样的大都市发生强震时,各地应如何组织或参加救灾。正是经过了这些理论和实践的洗礼,通过建立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各种危机,使好的安全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成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素质。

二、我国危机文化建设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现实的情况看,我国都是一个各种灾变和危机多发的国家,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名言警句来描绘危机,如“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等居安思危的意识和理念。千百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危机文化。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 经济结构的调整引发了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与转化。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危机文化建设一直没有受到重视。而日本和美国等国因为一些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造成的灾难,使其异常重视危机文化的建设,我国危机文化建设与之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风险源的增多,使突发事件不可避免的进入了频发期,中国政府和社会也经受了各种危机的考验,在危机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危机直接促使了我国现代危机文化的初步建立与形成。

但是,初步形成的我国危机文化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危机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文化教育。虽然我国自古以来危机智慧十分丰富,但今人的危机意识却很淡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非典”事件虽然使危机走向了政府和普通民众的视野,但真正使民众增强了危机意识的,却是 “汶川地震”、“动车追尾”、“校车安全”等多起突发事件。而“应急预案”这个相对陌生的词汇也变得流行起来。但是由于受历史上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我国公共管理者以及整个社会公民的危机理念尚待加强。不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都在淡化危机意识,而政府和社会民众平时均缺乏教育培训和实践演习。突发事件都是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如果平时缺乏相关的教育和训练,危机发生时必然会惊慌失措。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方都未建立应对突发事件的制度化的教育机制,导致民众在突发事件的来临时,缺少必要的自助与自救能力。

二是危机文化仍未融入国家危机管理战略系统。我国危机文化比较注重事前预防,古语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现代危机管理理论中,与事前预防关系最为密切的就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了。我国目前的预案体系设计为国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地方应急预案、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五个层次。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已建立了五级应急预案体系,但是仍未融入稳定而高效的国家管理体系结构。一个稳定而高效的危机管理战略系统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危机管理的预警系统、应对危机管理善后处理的联动机制、建立在国家层面上的综合协调执行部门。目前我国危机管理机制已经在预案编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联动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未形成一个高效灵敏运作的危机管理战略系统。各种类型的危机管理基本上是以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为依托,危机管理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再经过多层次的块块切割,整个危机管理体制就显得异常复杂。这种分部门、分灾种的危机管理体系使应对复合型和国际型危机事件的效率低下。一旦多种危机事件并发, 可能会使政府在处理危机事件中的政策不能很好地加以协调, 从而严重影响政府处理紧急事务的效率。这表明,危机文化仍然还未受到完全重视,其思想也未完全融入国家危机管理战略系统当中。

三是危机文化的建设缺乏立法保护。我国危机文化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无论从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还是危机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都还有着较大空白,需进一步建立完善。从立法角度看, 我国先后制定了对付社会动乱的《戒严法》, 对付重大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 对付安全事故的《安全生产法》, 对付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等,但仍没有形成完善的危机管理的法律和法规体系。而且这些法律本身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部门管理色彩很重, 在客观上就造成了对每一年度或者更多的时间内可能产生的各种危机事件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 对一些明显可能成为危机事件的问题缺少事先详细的预警分析, 导致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在法律上往往是撞击式的被动反应。突发性危机事件会导致社会进入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政府的管理行为也必须遵循法制。因此需要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加快《紧急状态法》的制定。
 

  • ( 责任编辑:中共吉林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_办公室 )

    分享到微信

    关闭